第07版:关 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交通扶贫因地制宜 西部发展迸发活力
本报记者 王轶辰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马园村的小卖部周围曾长年聚集着无所事事的人们,可如今的这里再不见往日的喧闹,田间地头遍布着村里人辛勤劳作的身影。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固湖路的修建给当地发展蔬菜产业带去了新希望。

一条路,一座桥。依托于交通扶贫,马园村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快速增长到如今的7000元。而这里经济生活变化的这一小步,却是宁夏利用公路建设在西海固地区探寻经济发展新思路迈出的一大步。

要“造血” 先修路

“山上不长草,地下没有宝。”记者驱车从银川出发,沿着福银高速一路向南就是西海固。在吴忠市越过黄河,植被变得越发稀疏,公路两旁的层层沟壑和一望无际的黄土,不断昭示着这里自然条件的恶劣。

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黄土丘陵区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西海固地区一度囿于恶劣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缓慢。然而,这一切现在都随着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计划的实施成为了历史。

走在平坦宽阔的马园村村道上,以路为界,西侧是连片的蔬菜温棚,东侧是千亩冷凉蔬菜园,在狭长的川区地带中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不同品种的蔬菜向道路聚集,源源不断地被拉往村外。

“以前人家都说我们固原没有希望,现在看来,有路就有希望。”说起村里的公路,马园村党总支书记苗正安打开了话匣子。

苗正安指着村前山上的土路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固湖路修好前,村里人只能用架子车翻山越岭把蔬菜送出去,运不出去的就只能烂在地里。固湖路通车后,往南直通固原,往北连接福银高速,外面进村拉菜的大车排成了长龙,村里特色蔬菜种植形成了产业化,冷凉菜更是远销到了香港。

马园村的变化不是特例,随着公路的延伸,公路密度不断加大,西海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可喜变化。

在固原市西吉县,记者看到,固原至西吉高速公路、省道202线西吉至毛家沟一级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一横一纵两条路的建成通车,将结束这个年财政收入仅为1亿元的县城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位于该县吉强镇的夏寨村正好位于两条路的交会处,靠公路先富起来的村民尝到了甜头。村支书禹建军的家就在公路边,看见记者,他迫不及待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本,上面详细记录了“夏寨202公路涉及的各种情况”。“因为修路拆迁影响到自家利益,起初连我这个村支书对修路都非常抵触。”禹建军说,可如今这里成了交通枢纽,村里发展设施农业,成本低又不愁销,人均年收入已经突破了2万元。

多修路 先要修对路

路通了,民富了。但西海固地区的交通扶贫实践却证实,“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并不全对。“公路建设不能不计成本。”宁夏交通运输厅规划处副处长李常军坦言,山区农村公路建设一公里需要40万元,通达一个山村至少有10余公里,花费数百万元,而一个村里有时往往只有三四户人家。

这样的“微型村”在西海固地区大量存在,村村通公路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生态移民才是必由之路。“适合的地方,我们把路修进去,不适合的地方,把人移出来。”李常军说。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位于沙漠戈壁之中,环境恶劣。随着1999年20万人生态移民工程的开启,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

移民的意义在于致富,而致富离不开产业的带动。随着盐中高速公路和滚兴路的建成通车,2011年,当地政府沿着公路向外拓展,在红寺堡区规划了面积为30平方公里的宁夏弘德工业园区。

记者走进工业园区,到处可见吊塔凌空矗立、工程车进进出出,钢构厂房焊花闪闪,核心区主次干道纵横交错。

“道路建设提高了园区路网的服务水平,提升和优化了招商引资环境,客商纷至沓来。”园区管委会主任黄执荣透露,截至今年5月,已有53个项目在园区落户,弘德烟包、中石化塑料制品等1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是公路建设给这片荒漠带来了希望。”

“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条条公路如同一个个支点,成为了山区移民发展的新希望。

在西海固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公路建设使当地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昨天叫路,今天叫网,明天叫希望。未来的公路建设一定是根据产业布局来规划,未来更要重视路网建设,每个地区的经济特色不同。路连通之后,相关产业就能联动发展。”李常军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