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科研体制中的“官本位”现象,屡禁不绝的“助选拉票”、“集成、包装”现象,个别院士兼职过多且自律不强,少数院士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等突出问题,人们把院士制度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去行政化、去利益化上。如何看待院士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改什么,两院院士大会期间,多位院士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采访。
最近几年,社会上关于院士制度的不同声音比较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行政上的原因,二是社会上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说,一些政府部门或机构的各种咨询会、项目论证会都少不了受邀院士的身影;一些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批、运作少不了院士的声音;国家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各种科学成果评奖评价,更是要有院士到会。
王小谟认为,这不是院士制度本身的问题,“院士称号只是国家对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给与的肯定,但一到社会上就变味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说,目前有些单位和部门,把院士看作自己单位的“财富”,各种评比中讲求院士数量,这也是一些院士无法退休的原因。一些地方和单位为院士提供种种优厚待遇,甚至评选院士成了一些省市和院校的政绩工程,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不是院士制度能解决的,需要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综合考虑。”
接受采访的多名院士均表示,院士制度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革,但是当前社会上关注的不少热点问题根源不在院士制度上,不厘清症结,就将板子打在院士制度上,无益于问题解决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
这次两院院士大会充分肯定了院士队伍和院士制度的杰出成就和重要作用,提出了院士是“国家财富”。巴德年对此认为,院士首先属于国家,其次才属于单位。完善院士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院士制度的作用,提高院士队伍水平,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工程院孙永福院士说,“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体制改革。”他认为,相对于社会上其他评选活动,院士的遴选做到了严格标准、坚持程序、公平公正,在院士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对院士遴选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
孙永福表示,在院士评选中,目前需要想办法增进对候选人的了解,不能只看材料。院士们的研究方向分布在各个领域,对不同专业的候选人最好能够提前了解,比如院士候选人单位举办学术交流会,可以听一听候选人本人的学术报告。
院士们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落脚点在于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四个更好”的宗旨在于创新驱动。下一步,就是不断完善制度,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年轻科学家选进院士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