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组织入园记
本报记者 陈 力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纳林高勒社区挂出孵化园招牌后,很快门庭若市。进入孵化园的不是高新技术企业,而是社会组织。5月中旬的一天,记者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游园”。

“伊金霍洛旗的社会组织起步较晚,总量不足,政社不分,导致提供公共服务、反映群众诉求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旗委常委、组织部长王雁军说,“旗里搭建起这个孵化园,对进入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里的党组织进行‘双孵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刚刚开园一周,“春晖助餐服务中心”已在“孵化区”获得多项服务。责任人刘海平和妻子为老人开办“小饭桌”,连个店名也没有。孵化园为他们起了名字,设计了标识,细分了服务对象。刘海平说,“‘春晖助餐’重点照顾民政负责的特困、空巢老人,从原来的通格朗社区扩展到阿吉奈社区,社工也由2人扩招到5人”。

“孵化区”与“入驻区”、“党建区”、“功能区”之间的间隔,被装修成普及社会组织知识的图文长廊。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副理事长王宇龙介绍,孵化园还在大学生创业园成立了孵化分园,在6个社区成立孵化器,为初创期的草根社会组织提供办公设施及设备。社会组织“出壳”后,可向孵化园申报公益项目,获准后将得到经费支持。目前,旗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由运营孵化园的第三方机构即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负责,孵化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伊金霍洛旗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王晓春说,“我们协会申请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心理健康维护,另一个是弱势群体帮扶,共申报经费30万元”。

目前,孵化园已经接受了30家社会组织的孵化申请和入驻申请,有9家机构进入孵化区,8家机构乔迁入驻区。王晓春说,“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使我们社会组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