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改革的笔 绘文化的梦
李 丹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文化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生产出大批深受群众欢迎和市场好评的文化产品;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相融合,已成为加快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打破了原有的体制机制僵局,激发员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总之,体制改革带来的“正能量”正在逐渐显现。

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体现在新机制新体制激发了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上海杂技团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让演员入股当老板,角色的转换激发了演员的主人翁意识,更为他们增添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本意识,新剧目的不断创排和增加,让企业效益连创新高,演员收入也明显增加。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也不容忽视。深圳市通过对市属文化单位实施绩效考核,创新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体现在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建设,满足了不同群体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新闻出版领域在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做强做大新闻出版市场主体的同时,大力扶持实体书店的发展,通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建立起沟通城乡的文化传播“高速路”。通过完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服务项目,服务基层的全民阅读体系已经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风生水起。

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更体现在“走出去”的新探索与新成效。以往的文化“走出去”,“送出去”的多,“卖出去”的少。而今通过市场和企业的手段,一批外向型的骨干文化企业正在蓬勃发展,以国际方式讲述的“中国故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版权输出比正在发生变化,从10年前的15:1缩小到1.76:1,一批反映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进入了西方主流图书市场,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力军。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继续推进改革发展,必须敢于涉险滩,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让企业的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让中华文化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