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表示——
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本报记者 乔金亮

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经济日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他表示,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2013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反而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5月21日,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用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2039亿斤,连续3年稳定超过11000亿斤。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2013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反而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尽管已经实现“十连增”,但在耕地等资源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中国能继续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吗?对此,毕美家回应说,未来中国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筑牢支撑粮食生产的三大支柱。一是政策。中国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将有力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和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只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就不存在吃饭问题。中国正在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水平和效益。同时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积极稳妥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试点及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主产区积极性。

二是科技。201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今后还会进一步提高。重点是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通过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通过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推进关键技术入户到位。

三是基础设施。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1.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中国正在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建设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项目、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等,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就是采取有力措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保护基本农田。毕美家说,“只要筑牢这三个支柱,守住一条红线,我们就能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毕美家强调,十几亿中国人不可能指望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库存也是增加的。进口增加主要原因不是国内出现短缺,而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内,当然也有为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而适量进口进行品种调剂的因素。

首先,世界是开放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利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为降低成本,一些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2013年,中国粮食丰收,国际主要产粮国也普遍丰收,国际粮价持续走低。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量进口调剂国内余缺,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的现实选择。

其次,中国适度进口粮食,也是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需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种的多样化需求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供给不足,需要适量进口进行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能量饲料、工业原料,也有一定量的进口。

毕美家说,中国进口的粮食品种主要是作为蛋白饲料的大豆。国际上并不把大豆统计在粮食中,如果单算谷物,中国进口的数量并不大,2013年是1400多万吨,占国内谷物产量的比重不到2.6%,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在4%左右。可见,“中国粮食威胁论”无从谈起。

上图 5月21日,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悟思村农民陈占义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河北省农业厅农情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河北小麦播种面积3561万亩,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