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医联体作为一条破解就医难题的新路渐渐为人们所知。
从政策设计的初衷上看,医联体可以重新整合各级医院的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点,从此前北京、郑州等地进行的医联体探索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然而,同时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仅就各地的实际操作来看,在运行机制上,医联体的问题依旧不少。
譬如利益分配机制。从各地医联体的运行来看,双向转诊衍生出医院受益不均的问题。由于当前的医联体模式并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势必加剧各级医院对高诊疗收费患者的争抢。这也正是不少非三甲医院对医联体不感兴趣的原因所在。
又譬如管理机制。现实状况是,有些医院归卫生局管理,有些归其他部门管理,大家不在一个体系内。在医疗资源按行政层级配置的体制下,医联体大多只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资源配置效率打了折扣。
而此次沪上儿科医联体的9家成员单位由于均是复旦大学的附属医院,显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掉利益和管理等方面的“非医疗障碍”。在此基础上,将实现“号源”共享及打通医生的薪酬结算制度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更是牵住了医联体模式的“牛鼻子”。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复旦系”的属性赋予了儿科医联体更加协调有序的运行方式,因而也尤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