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法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
本报记者 曹红艳

日前,公安部公布了两起列入2013年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典型案件。

2013年11月,房某等人特大制售假冒世界名表案被侦破。公安机关捣毁生产、销售窝点15处,抓获24人,缴获假冒劳力士、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等世界名牌手表2.2万余块,磨具及生产线2条,涉案金额2.38亿元。经查,黑龙江籍犯罪嫌疑人房某等人在天津市塘沽区洋货市场租设固定档口,从事销售假冒世界名表的活动。其上线周某从广州市瑶台村陈某等人处购进假表后,长期在洋货市场各商铺及山东、河北、福建等地销售假表。

同月,颜某等人特大制售假冒“十八子作”品牌刀具案告破。公安部门缴获假冒“十八子作”品牌刀具约8万把,商标3万套、彩盒8万个,制假设备冲床机22台、打磨机26台、抛光机30台、电焊机9台、印刷机3台,现场缴获货品价值560万元。

近年来,公安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组织全国公安机关连续开展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专项打击行动。特别是2013年开展贯穿全年的打假行动,对危害群众健康、威胁公共安全、妨碍创新发展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展开了集中攻势,全年共破案55180起,涉案总价值达1729亿元。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9222名,缴获了各类假冒伪劣商品9000余万吨。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政委高峰分析,当前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诸如产业化,形成了地下灰色经济;职业化,由一般违法犯罪从业人员转化为职业的犯罪人员;网络化,触角遍布社会经济领域各个方面,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都有假冒伪劣犯罪的踪迹等。

应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产业化、链条化、网络化特点,近年来中国警方改变了以往单一打击某个环节犯罪的做法,把整个交易网络侦控清楚以后,在某个时点调动所有涉案地的警方力量共同进行打击。同时引进了情报导侦的战术,诸如在“云端”打击行动全面围剿互联网上兜售假药犯罪行动中,通过互联网上经过专业手段获取制售假药的终端信息,采用多种侦查措施和侦查手段进行溯源、扩展,进而发现了数百个地下制售假药的窝点。警方称是“一上网、二落地”。实行“云端”打击行动就像在天空中飞翔着若干架空中预警机,来搜索地面目标,反馈给作战单元,由作战单元进行深入侦控,再对这些违法犯罪分子展开精准的打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