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可亲的人民公仆
□ 刘海燕

一个淡泊荣誉的有正气、有大爱的人,历史才赋予他永久性的荣誉。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发表穆青等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亲自到兰考调研指导,整整半个世纪了,焦裕禄精神却越来越被时代呼唤,被众人学习。但在此过程中,焦裕禄越来越被升华为一种精神,越来越被定格为一种符号,在大多数人的心中,焦裕禄已经成为“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等概念的代名词;再深入一些,大家对焦裕禄的了解可能更多止于整治兰考三害“内涝、风沙、盐碱”、种植泡桐、抱病工作、为事业献身等。真实的焦裕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都有哪些经历?对这一切,我们知道的还是太少、太少。30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的播出,使广大观众有机会全面、深入地认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焦裕禄,从而能够更深一步理解焦裕禄精神的精髓。

电视剧《焦裕禄》是第一次全面完整地表现焦裕禄一生经历的电视文艺作品。过去的文艺作品,大都集中描写焦裕禄在兰考的这段工作经历,突出其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的精神。实际上,焦裕禄的一生贯穿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工业建设到农村建设不同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突出的表现。电视剧《焦裕禄》重点表现了焦裕禄参加土改、剿匪以来的经历,并以回忆的方式交代了他父亲被逼自杀、自己被抓坐牢、当煤矿苦工、逃亡、扛长工、参加革命打游击等丰富的青少年经历。电视剧《焦裕禄》对主人公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为观众树立起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焦裕禄形象。

电视剧《焦裕禄》改变了对焦裕禄土气工农干部形象的错误认识,塑造了一个富有政治智慧、尊重科学技术、兼具人文情怀的焦裕禄新形象。通过电视剧《焦裕禄》,我们发现,焦裕禄不仅有剿匪反霸的丰富斗争经验,而且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通过刻苦钻研成为了“最棒的车间主任”、由“政治科长”成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从那时起,他对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实际上,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的时间远超过他在兰考工作的时间,长期的工业生产实践,让他有了“单凭热情,不懂业务、技术,根本不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的切身认识。我们发现,焦裕禄其实并不是只讲热情、只知苦干的平面人物,而是一个具有政治智慧和科学精神的优秀干部。

电视剧《焦裕禄》大大丰富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焦裕禄在兰考期间,自然灾荒搞得老百姓外出讨饭,他想了很多救灾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烧砖窑,因为村里很多人有烧砖窑的手艺,兰考又有铁路,可以运出去卖。烧窑缺燃料,有人就偷着砍树,焦裕禄为了保护兰考的三件宝“泡桐、花生和大枣”,就与主管煤炭的领导交流。在当时的主流意识里,煤炭是给工业用的,烧砖窑是搞副业,不是方向,根本就不可以。当主管煤炭的领导面对面地这样说时,焦裕禄恼火得拍着桌子说:“你懂得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吗?农民利用自己的资源,烧砖支援城市建设,生产自救,不是方向是什么?”作品就是通过焦裕禄工作经历中的这样一些具体事件,很好地表现了他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求实作风。焦裕禄深知百姓的苦和难,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百姓灶前,不仅仅是了解,而是就在其中。他所做的一切,绝不是为了搞政绩,他只是希望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作品通过大量的细节,表现了焦裕禄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不怕困难、不惧风险的奋斗精神,深怀爱民之心、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电视剧《焦裕禄》改变了很多主旋律电视剧流于空洞说教的弊端,注重用生动的细节来感染人,用真实和朴实来感动人,用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来鼓舞人,并由此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作品与其说是塑造,不如说是还原,它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焦裕禄,是一个最生动、最真实、最可亲的人民公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