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宏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我国重回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面临挑战
本报记者 陈果静

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重回“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资产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还不巩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依然任重道远。专家认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因为国内储蓄率较高,没能有效转化为投资;资本项目顺差则反映出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对外资依赖较大、资本流出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关键取决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进展

国家外汇管理局4月4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重回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182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262亿美元,上年为逆差318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509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7倍。

2012年,我国初步呈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但总体上资本流出渠道的管制依然较多,主要是企业顺周期的财务运作导致的被动平衡。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重回“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资产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还不巩固,仍需积极构建市场化的国际收支平衡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趋于逐步改善,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依然任重道远。2009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及其占GDP之比总体下降,目前已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为2.0%,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外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体现了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外经济政策调整的成效,也反映了国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人民币汇率正趋向合理均衡。

展望2014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面临挑战。外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有所减弱,但投资依赖依然较强,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需求还有较大潜力,经常项目顺差存在反弹的压力。此外,虽然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汇率弹性有所增加,但波动性仍然偏低,在全球流动性宽裕、主要货币利率低企的大环境下,利差交易盛行,加剧了我国外汇供求失衡,积聚了人民币汇率超调风险。外汇局预计,今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将保持一定规模,与GDP之比维持较低水平。此外,国内外宏观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资本和金融项下总体将呈现振荡走势。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对外不平衡本质上是对内不平衡的外在反映。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正是在国内储蓄率较高,而社会总需求不足、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产生的;资本项目顺差则反映了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对外资依赖较大、资本流出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关键取决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进展。

下一步,外汇局将加快推动外汇管理改革创新,继续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加快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双向监测,防范国际资本冲击风险,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外汇管理职能转变,继续推动简政放权和依法行政;围绕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要求,加快完善大规模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