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堤”融合
——解读广东中山社会治理(中)
本报记者 庞彩霞 魏永刚

在广东省中山市,从中山市中心城区到沙溪镇圣狮村,又到孙中山先生的故居翠亨村,行走城乡之间几乎感受不到“过渡”,一路平展展的水泥路。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在这片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不明显了。

中山市地处经济发展前沿,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在过去历史性地完成了。去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农村社区建设的经费6.55亿元,村一级投入4.18亿元。

如今,全市276个村(居民社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我们了解到,全市各个农村(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767平方米,文体活动室平均面积752平方米。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1.6∶1,是广东省城乡差距最小的。

尽管如此,这里仍然面临着“二元结构”问题。各种“政策堤坝”将社会分成“二元”,“堤坝”两边“水位”不同。随着社会发展,“溃堤”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中山的特殊性在于,312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有165万,占53%。这些人是中山产业发展的主力,也为这里的社会治理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外地人和本地人如何融合?他们把这个问题称为城市“二元结构”。

中山市解决“二元结构”的办法是“主动破堤”,让“堤坝”内外交融成一池活水。

如果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靠的是民生投入,那么破解城市“二元结构”则需要制度创新。“积分”在中山市外来人口中是一个“新名词”。这是让怀着梦想来到这里的奋斗者成为“新中山人”的一项制度安排。

这项制度让很多人实现了“流入”到“融入”的转变。对于外来人口,完成“积分”的过程,也是“新中山人”的“培育”过程。从2012年全市范围实行这项制度以来,已有10765个家庭成为“新中山人”,3000多名学生获得进入公办学校的资格。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积分制管理科科长李有林说,“积分制”导向明确,就是:安居乐业、遵纪守法、热心公益、自我增值、目标在前、不断追求。

这项制度从形式上看,打破了流动人员“入城难入户”的户籍壁垒,它更重要的意义则是建立了“引导式、参与式”的城市管理模式。对于很多外来人而言,“积分”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积分”,到街道社区做义工可以“积分”,获得新的专业技术资格可以“积分”。积分达到60分以上便可以参加入户排队,还可以申请子女就读公办学校。

积分解决的是外来人口完全进入中山的过程,而对于更多无法落户但又在这里奋斗的外地人,中山市也在探索吸收他们参与社会治理。我们见到了沙溪镇圣狮村的高勇。这个重庆人来中山已经快30年了,他虽然还没有“积分”入户中山,但却在沙溪镇圣狮村得到了另一个“身份”:村委会特别委员。

特别委员是干什么的?他回答说:就是给村里提意见。“外地人租住屋相对集中的地方,卫生状况比较差。我当了特别委员就给村里提出,要改善那些地方的卫生状况。村里很快在外地人租住区安置了80个垃圾箱,现在卫生好多了”。村党支部书记彭泳勇则讲了另一个故事:附近出租屋里连续丢了5辆电动车,车主怀疑是当地人“故意偷的”,集中起来准备到村里和镇里讨说法。高勇立即出面做这些人的工作,同时报告了乡村干部迅速处理丢车事件,一场群体性事件就没有发展起来。

高勇这样的村(居)委会特别委员,中山市有252个。从2012年开始,中山市探索建立一项独特的基层民主制度,叫村(居)委会特别委员制。外地人口占到本地人口40%以上的村,村委会都要聘“特别委员”。谁可以担任呢?来中山打工3年以上、有一定能力的人。中山市规定:特别委员的职责是“驻、访、议、督”。“驻”是在各村居委会为特别委员提供的工作室,接待来访群众和接受电话咨询;“访”是主动定期走访住在村里的外地务工人员,收集他们的意见;“议”是参与村(居)委会议事;“督”是督查有关外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事项。

外地人的“代言人”参加到最基础的社区治理中,外来人口就有了发言权。沙溪镇港园村的“特别委员”王英丽说,“这让外地人再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外地人了!”中山市社工委公共服务促进科科长易剑说,这项制度拓宽了基层民主的范围,把村民自治制度扩展为实有居住人口的自治。我们了解到,这项制度实施一年多来,各“特别委员”参加村(居)委会281次,参与涉及异地务工人员权益事项讨论320次。

“二元结构”形成阻隔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流动”的最大藩篱,也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说,“中山社会治理有五个‘两手抓’,而一手抓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一手抓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是重要的一条。这个‘两手抓’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融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