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新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指标评价办法,以“住宿过夜人天数”为核心基础指标。专家认为,评价体系的变化将有效引导全行业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同时,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各地商家和景区都在“绞尽脑汁”吸引游客“住下来”,这意味着游客出游体验有望同步升级—
“观山赏花”、“草莓文化旅游节”、“认领果园农田”……,虽然清明小长假尚未来临,但游客淡季出游的意愿已日渐升温。各地纷纷为旅游活动项目造势,配套的农家乐等夜间旅游项目也一应俱全,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让旅行者从“一日游”变为“住下来”。
新指标对行业有何影响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表示,统计制度为适应经济发展而进行主动创新,在国际上已成惯例。国内旅游接待统计指标体系的一个指导方向,就是引导全行业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专家认为,国内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业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统计体系已经无法全面反映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此,国内旅游统计主动适应新的趋势,创新统计方法,力争以统计体系的创新引领行业进入“结构解析”时代。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副主任安金明认为,“一日游”主要体现在出行方式层面的“游”上,但对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拉动不明显。而“住宿过夜人天数”这一核心指标,能够拉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好地体现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国家旅游局今年2月重点发布的试点地区国内旅游6项指标中,4项涉及“住宿单位”,1项涉及“旅行社”。上海市旅游局副调研员王祖光认为,新的统计体系可以更好地反映各地旅游发展情况,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地方可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自身发展的弱项,并重点推进解决。
数据差异意味着什么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2年试点城市的主要指标数据,从单个省(区、市)看,不同指标排名差异较大。
以江苏为例,在“住宿单位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数”这一规模指标中排名第一位,而在“住宿单位接待国内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这一质量指标中,排名为第十九位。而北京则在“住宿单位接待国内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常住居民人均接待住宿单位国内过夜游客数”两项指标中排名第一。
这样的数据差异说明了什么?安金明认为,数据的差异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熟度、发展水平、旅游吸引物的质量密切相关。江苏的数据显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较为突出,而北京的数据高企,则在一定程度上与开放程度较高、人口流动频率较高有关。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试点结果客观立体地反映出各地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地区差异,各地可以通过横向比较,突出当地特色,弥补当前不足,理清发展思路,指导旅游工作。
吸引游客“住下来”靠综合实力
随着国内自驾游、自助游游客的比例提高,从旅游消费看,开始从景区消费转向城市旅游目的地的住、吃、购物和娱乐等全面消费。要吸引游客留下来,城市需要有吸引力,更需要有美誉度。
“随着散客数量进一步增加,无论市场、管理还是企业,诸多方面都需要调整,精力就不能只放在团队游客。”安金明认为,2014年北京将着重发展国内来京游、入境游和市民在京游这3类市场。要进一步完善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在旅游信息指导、网络预订平台、集散服务等层面做文章,通过使游客便利出游,最终实现城市美誉度和游客满意度的提升。
戴学锋表示,游客是否过夜,不仅旅游行业要做功课,而且要考虑更多的社会因素和总体形象。“比如,一个地区雾霾天特别多,肯定会影响到游客的停留时间。一个城市的人文情怀、环保意识等,也可能影响游客的选择。”
新旅游统计体系是如何产生的
从2011年起,国家旅游局以完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为突破口,先后开展了两个批次的试点工作。其中,首批试点的7个省(区、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广西。第二批试点增加了14个省(区、市)。自此,“国内旅游接待统计体系”初步确立并逐步完善。
专家认为,以住宿单位接待为基础的旅游统计调查,将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引导行业向着质量效益型的目标加快转变。 (宗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