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远和老百姓连在一起 ”
——记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下)
本报记者 李争平 单保江

军大衣、棉军帽叠放床头,“穿”着解放鞋的两条假肢并立床前,端坐床上的朱彦夫,似乎随时都会披衣下地,抬“脚”出门,去探视他魂牵梦绕的果园、井渠、梯田,看望心头时刻挂念的父老乡亲,向广大干部群众讲述前辈的光荣传统和当代共产党人造福人民的使命责任……张家泉村的乡亲们都说,他们的老支书朱彦夫就像当年的焦裕禄那样,“心里装的都是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作为党员,对群众的疾苦不解决、不同情、不理会,这是一种耻辱、一种丑陋、一种过失。

——朱彦夫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国广大农民除了养鸡喂猪换些油盐酱醋扯几尺布,手里很难有几个“活钱”。而朱彦夫是带着每月36.04元伤残补助金回乡的“公家人”,在沂源山区方圆百里算是个“有钱人”。可村里的老人们感慨地告诉记者,“当年全乡惟一吃皇粮的村支书,竟常常是全村欠债最多的人。”钱都哪去了?“都用到村里救济乡亲了!”

1956年,朱彦夫在沂源农村办起了第一个图书室。几百本各类图书从哪里来?是朱彦夫倾尽积蓄凑了172元,托山外边的老战友买回来的。那个年月、那个地方,一次拿出172元着实是一笔大数目。

大女儿朱向华出嫁时,村里打井修渠正到关键时刻,朱彦夫把手里的钱都贴到工程上,没给向华一分钱嫁妆。乡亲们感叹,“对集体对别人大方,朱彦夫数第一,对自己对家人抠门,朱彦夫也是头一个。”

村民张太元说,“那些年,张家泉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受过老支书救济,他每月36元的伤残金就是全村人的‘小金库’。国家每月配给他这个特残军人的米面、红糖,他也总是分给四邻八舍的五保户和烈军属。”

朱彦夫行动不便,家就成了办公室。公社、县里来了人都在他家开会,到了吃饭点儿,他的伤残金就成了招待费。25年间花了多少钱,谁也没计算过。当过村委会主任的张茂兴老人清楚地记得,老支书只从村里报销过一次钱,50元,“那是10多个人赶着4辆大车到村里送化肥,老朱家实在招架不住了。”

“老朱是国家的功臣,这么多年为了咱村流尽了血汗,没得一点好处啊!”村里老人们深情地对记者说。

在我家里,有特等伤残这一个“特”字就够了,决不能再有特等公民这第二个“特”字!

——朱彦夫

朱彦夫也曾感慨,“我的6个儿女毫无选择地有了一位特殊的父亲,就注定了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多遭罪,多受苦。”现任沂源县中心小学教师的四女儿朱向欣清楚地记得,6岁那年秋天,奶奶拉着她在田边玩,生产队长褚万福让人掰了4穗青玉米给小向欣尝尝鲜。玉米煮到锅里,朱彦夫刚好迈进家门,小向欣泪汪汪地看着玉米被送回队里,父亲说给褚大叔的话,也铭记在她心中:“在我家里,有特等伤残这一个‘特’字就够了,决不能再有特等公民这第二个‘特’字!我这个党支书要是沾集体的便宜,哪里还有脸管别人?”

朱彦夫火化老母亲的故事,让记者感佩不已。上世纪70年代,全国开展丧葬改革,实行火葬,当时这在祖祖辈辈都讲究入土为安的农民中间,阻力实在太大了。1975年秋天,老母亲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老人把儿子叫到跟前,“儿啊,苦啊罪啊咱都受了,可千万别把我烧了啊!”不几天,老母亲离开人世。村里人议论纷纷:老太太对这个重残儿子恩重如山,老朱能舍得把她烧了?大家在看着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

那一夜,朱彦夫在母亲身前长跪不起,“娘啊,您别恨我。等到了那边,再好好伺候您……”党支书的母亲成了张家泉村推行火葬村的样板,火化的青烟何尝不是山乡移风易俗的一阵清风。从此,逝者火化、平坟整地的工作在村里顺利推开。

村委会里放着一辆几乎散架的三轮车,车把竟是个方向盘,那是朱彦夫曾经的“座驾”。1969年,朱彦夫从伤残金里挤出钱来,在山东省假肢厂定制了这辆特殊的三轮车。山间路上,他翻了多少次车,挨了多少次摔,自己也数不清。一次,跟着挨了摔的二女儿朱向平问父亲,“你是功臣,领导不是说你出去办事可以叫小汽车吗?”朱彦夫说,“那些在战场上牺牲了的人才是功臣。现在国家是创业的时候,小汽车是用来干大事的。”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

——朱彦夫

朱彦夫的奋斗人生,并没有从1982年卸下党支部书记担子那天戛然而止,30多年来,他的生命仍然是一柱熊熊燃烧的火炬,放射着理想信念的光芒。

到大江南北的部队、机关、学校、企业为广大官兵和干部群众作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报告,曾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每次外出作报告,为减少大小便带来的麻烦,他都控制饮食,即使讲得嗓子冒烟,他也很少碰杯子里的茶水。每场报告,对本就病残的朱彦夫都不啻是一次“煎熬”。

1996年7月,朱彦夫以自身经历为原型用7年心血“熬”出来的长篇小说《人生极限》,在万千读者中引起强烈震撼,人们从朱彦夫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共产党人是特种材料制成的,朱彦夫就是一个!”

1996年11月1日,朱彦夫在为山东淄博市县区干部作报告时,突发脑梗塞,昏倒在讲台上。从1952年清明节给荣军休养所周边学校作志愿军英雄事迹报告算起,44年里,他作了1000多场报告,听众达几百万人。

尽管脑梗塞造成的偏瘫给本就残缺的肢体雪上加霜,但朱彦夫向信仰高地冲击的步伐仍坚定不移。2014年2月,朱彦夫20万字的纪实文学《男儿无悔》出版了。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朱彦夫“用生命写成的《男儿无悔》,真实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形象。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更好地把握生命的真谛。”

2014年3月18日,星期二,沂源县城阳光明媚。记者坐在朱彦夫的床头,与老人家聊起当下正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老人的头脑十分清晰,“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说得太好了。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能缺了理想和信念的钙,就必须紧密依靠群众,永远和老百姓连在一起!”

沂源县委书记苏星对记者说,“地理上沂源是山东的屋脊。朱彦夫就是这屋脊上的精神高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