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金融创新的底线思维
栾笑语

暂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勒令8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停止收单、拟限制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近期,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消息频出,市场反应和舆论回声也异常复杂。

赞成者说,确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反对者说,监管加码意味着央行趋向保守;甚至还有“奶酪论调”认为,互联网金融动了传统金融业的奶酪,这些政策是为了保护中国银联、商业银行的利益。虽然监管层一直在不同场合表明其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的态度,但此次监管之手一出,仍顿时引来诸多敏感者,或担心政策“变脸”,或急着替人喊冤。难道央行的监管措施没有必要吗?

以此次被暂停的二维码支付为例,相关技术、业务模式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标准,的确存在隐患;不但全球尚没有在金融服务领域大规模应用的案例,且近期已陆续发生了关于二维码支付的风险案件。央行叫停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单,也是因为这些收单机构存在未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交易监测不到位、风险事件处置不力等问题。

进一步看,被勒令停止收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要自查清理,验收合格,就可继续新增商户。对于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央行也只是暂停,并非终止,在对技术安全、消费者保护、金融实名制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后,还有可能再次启动。也就是说,监管层的意图在于管控风险,而非打击创新。

金融有风险,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尽管其成本更低、覆盖人群更广,但也并未改变其金融的本质。对于一些人的误读,央行再次强调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的理念、方向、政策始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然而,鼓励并非无视风险,管控风险正是监管层的职责所在。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正处于“青春期”,还会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的确需要适度的监管为其成长壮大保驾护航,既要为创新和发展留余地,又要把可能引发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可承受的范围内。

央行的监管是维护,不是喊打,所以,相关人士和企业也别急着喊冤。坚持底线思维,支持建立在一定原则基础上的金融创新,稳扎稳打,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才是人们乐于见到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