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谱写中荷关系新篇章
——访中国驻荷兰大使陈旭
本报驻欧洲记者 严恒元 陈 建

中国驻荷兰大使陈旭日前就中荷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陈旭大使首先指出,中荷交往源远流长。400多年前,从中国广州到荷兰鹿特丹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将两国联系在一起,不仅促进了贸易繁荣和人员往来,更播下了中荷文化交流的种子。豌豆在中国被称作“荷兰豆”,在荷兰被称作“中国豆”。荷兰人民对中国古典哲学、青花瓷、武术津津乐道,中国人民对荷兰的郁金香、梵高、围海造田耳熟能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两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不断增进理解和友谊,两国关系发展内生动力强劲。

陈旭说,荷兰是率先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1972年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双边关系虽有曲折,但总体保持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近一年来,中荷关系出现了全方位发展的喜人态势,高层往来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发展势头愈加喜人。2013年,两国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荷兰连续11年成为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4年成为荷兰第二大外资项目来源地。两国在税收、公共卫生、计量等领域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启动职业教育对话机制。双方农业、科技、水利等领域的合作在中欧合作中处于领先地位。双方每年人员往来超过100万人次,有8000名中国留学生在荷学习,从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飞中国的航线有7条,居欧洲机场首位。在荷兰,中国文化和汉语引发学习热潮。中荷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良好。双方在马里维和、索马里护航等国际行动中合作顺畅,在反恐、防扩散、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议题上有较多共识。

陈旭最后表示,四十而不惑,中荷建交42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值得珍视。相互尊重,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关切,是确保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发挥各自优势,深化传统领域合作,拓展新兴领域务实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推手;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互学互鉴和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持久动力。中荷之间文化、制度、发展阶段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追求和共同利益。中荷两国都是20世纪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都坚定维护战后国际秩序,都面临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都主张贸易自由化,在不少领域有很大的优势互补空间。相信只要始终着眼大局和长远,坚持互尊互信、互惠互利的原则,中荷关系一定会继续成为不同幅员、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同制度国家间友好合作的范例,两国将会携手建立更加成熟稳定、有利于共同发展的中荷关系,并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