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国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73家房客叫雷锋”
本报记者 李治国 

他们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从水中救起58个鲜活生命;他们以对父母的孝心,为55户空巢老人驱走孤独;他们奉献满腔热血的温暖,用28年畅通热线将军民紧连……守卫上海外白渡桥附近重要目标的武警上海总队三支队某中队官兵被驻地居民称赞为——

“活着就是幸福。每当我感到幸福的时刻,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你们,我的救命恩人!”记者日前在守卫上海外白渡桥附近重要目标的武警上海总队三支队某中队看到,类似这样的短信有几十条。每一条短信背后,都有一首生命的赞歌。

28年前,该部官兵开始租住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浦西公寓,成为这座居民楼里的“第73家房客”。

28年来,武警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邻居为亲人,每周都要派代表到居民家里走访看望,一旦谁家有困难他们就及时伸出援手。特别是他们不怕牺牲,先后从水中救起58个鲜活生命,更是让人深受感动,居民们纷纷称赞:“第73家房客叫雷锋”。28年来,该中队连续27年被评为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23次,先后有28人荣立个人三等功,先后涌现出“武警部队学雷锋标兵”戴卫武、“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提名奖夏叶等先进典型。

马年春节前夕的一个深夜,中队长李宝祥紧急带着两名战士赶到浦西公寓,把一位犯病的老人及时送到医院,使老人转危为安。这位老人姓黄,他和老伴余阿姨是这栋楼上典型的“空巢”老人,儿子身在贵州,女儿远在美国。黄老伯已有91岁高龄,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而且身患多种疾病,行动不便。春节前的一个夜晚,黄老伯病情突然加重,余阿姨焦急万分,脑子一片空白。正在束手无策之时,余阿姨突然想到了他们的“兵儿子”,于是连忙拨通了中队的电话。中队官兵的及时出现,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浦西公寓共有200户人家,其中空巢和独居老人就有55户。中队官兵就像他们的亲儿子,把照顾他们的生活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仅今年以来,中队官兵就已经7次紧急送生病的空巢老人去医院,每次官兵们都把老人背上背下、悉心照料。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中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却用延续的雷锋精神维持着不断线的亲情。每年新兵下连,中队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到空巢老人家里“认亲”。今年春节,中队长李宝祥特地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到马阿姨家中拜年,老人抱着孩子怎么也舍不得放下,高兴地直说孩子“就像自己的亲孙子”。

在浦西公寓电梯口,有一块写着“有困难、找武警”的热线电话标牌。自1986年中队进驻这里起,这条热线已经开通了28年,随时畅通,从未断线。2005年1月,因更换驻地,中队搬到了附近的另外一处公寓。人虽搬走了,但热线至今不断。2012年春节,久耕敬老院的一位老人病重之际,生怕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向这些武警亲人说一声谢谢,专门请身边的护士拨通了武警热线。

中队指导员周军告诉记者,为更好地服务群众,中队还把学雷锋活动向更多的领域拓展,他们在驻地街道、小区摆摊设点,为群众提供义务理发、免费维修、法律咨询、健康检查等服务,到外滩担任上海解放纪念碑历史讲解员,还在游客众多的外白渡桥哨位配备饮水机、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和急救箱等,确保群众急需之时给予帮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