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集萃

印度尼西亚工商理事会粮食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哈加诺·哈那维: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印尼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印尼国内农业发展长期受到耕地面积供给不足的制约。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印尼国内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960年的一半左右。为解决这一问题,印尼政府建立了政府和企业的公私伙伴机制。在该机制中,印尼农业部、贸易部和地方政府主要起到发挥政策导向和产品推广的作用;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则为农民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指导;银行部门提供融资便利,并通过农业保险保障农民利益;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与农民建立了供销合作关系。自该机制建立以来,印尼国内水稻、玉米、大豆、棕榈油等农作物产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上述四大作物中除大豆需少量进口,其他三类农作物不仅能够满足印尼国内需求,还能够大量出口海外市场。

加拿大农业与农产品部官员道格·福赛斯:

日益严重的粮食损耗和浪费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亚太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亚太地区损耗和浪费的粮食占地区粮食供给总量的30%至40%。其中,发展中国家粮食损耗和浪费主要集中在收获和销售环节,而发达国家的粮食浪费主要出现在消费环节。针对这一问题,加拿大政府一方面加大宣传,倡导节约,减少浪费;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农民的合作和交流,尽可能降低粮食收获后仓储、运输以及加工环节出现的损耗。

新西兰食品标准委员会委员托尼·诺伊尔:

目前亚太地区的粮食生产链条国际化趋势明显,粮食产品生产和贸易往往受到各国不同的生产标准和管理体系的限制。这既容易引发亚太地区贸易纠纷造成经济损失,也在粮食跨国交易过程中造成一定的粮食浪费。地区经济体之间应加强合作与协调,减少区域内粮食贸易制约因素,以更好地应对亚太地区粮食安全问题。

(本报记者 蒋华栋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