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综 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把锄头”管上水 种粮养鱼两不误
□ 本报记者 张 雪

3月,春耕备耕开始了。湖南省湘潭县排头乡藕塘村的符晓红这几天有点忙,爱人和孩子外出务工了,家里农活都靠符晓红一人,买种子、备肥料,还要抽空查看家门口的水塘。“这口塘现在归我管,下面的25亩农田灌溉都靠它。”符晓红去年出资2.5万元,对这口塘进行了清淤扩挖,旧塘换“新颜”,塘面扩大到9亩,能容2万立方米水。

符晓红带记者到马路对面看另外一口塘,面积和她家门口的塘差不多,但塘壁上长满杂草。“多少年没清淤,塘底的淤泥太厚,塘根本装不了多少水。”符晓红说,自家门口的塘没改造前,和眼前的塘没啥两样,蓄不了1万立方米水,周围的农田连一季稻的收成都没法保障。

去年,湘潭县遭遇大旱。在抗旱救灾过程中,一些原本属于塘堰灌溉范围、本应水旱无忧的地方,却由于塘堰淤积渗漏、渠道堵塞等问题,让庄稼等不来水源,饱受干渴之苦。符晓红说,干旱留下的教训深刻,大旱过后,村民改造“碟子堰”的愿望变得很迫切。

藕塘村有大大小小的塘堰100多口,改造需要资金,数目还不小,钱从哪里来?虽然财政资金年年加大,但远远补不上缺口。怎么办?“我们想办法发挥‘产权水利’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老百姓对分散的小塘实行谁投入、谁拥有养殖权和管理维护权的机制。在保障灌溉的前提下,用20年到30年的养殖权激发百姓投入塘堰改造和管理的积极性。”排头乡水利站站长胡玉光说,以前筹资很困难,这个办法出台后,百姓修塘堰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藕塘村有一半的塘堰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改造。

“这口塘归我修,归我管。我养上鱼苗,一年出10担鱼,几年就回本,很划算。周围人家地里要灌溉也不受影响,由我来放水。别人说我‘一把锄头’管上水,养鱼种粮两不误,再遭遇干旱的话,心里就有底了。”符晓红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