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为化解产能过剩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提案。3月8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关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提案办理协商会。有关民主党派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中组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提案承办单位有关负责人相互沟通协商,坦诚交换意见。他们都表示,化解产能过剩必须采用市场化手段。
管住“闲不住的手”
“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主要不是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相当程度上是政府不当干预造成的。”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何维说。
比如,一些地方采取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或低价手段招商引资,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一些企业即使亏损也能靠信贷和补贴维持;一些地方政府对GDP拉动大、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在环保监管上网开一面,等等。“必须管住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创新各种条件,充分发挥市场那只‘无形之手’的作用,化解产能过剩才有抓手。”何维说。
如何让政府管住该管的,把不应管、也管不好的领域交给市场?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李谠认为,应该明确将土地消耗、能源强度、生态环境状况、政府债务水平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何维则表示,当前的改革重点应该是简政,切实减少各级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他同时建议,过剩产业要通过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等手段,促进要素在地区间、行业间优化配置。
强化金融和财税手段
“产能过剩之所以挥之不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剩产能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大量廉价的土地、贷款等资源。”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凡说,“因此,要化解产能过剩,最根本的是要给过剩产能‘断血’。”
一些局部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为产能过剩加码。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介绍说,分税制下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长,以增加财政收入,成了体制性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此外,资源税改革不完善,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
“促使整个金融体系更多投资新兴产业、更少投资过剩产能,已势在必行。”刘凡建议,加强对银行体系的外部竞争,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上市发展。黄志贤则提出,加快增值税转型,激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提高对高污染行业征税率,遏制其发展。
提升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与传统产业不同,新兴产业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其产能为什么也过剩?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说,“诊脉,是为开方;对症,才好下药。摸准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根源,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赖明表示,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干预过多,盲目投资,无序扩张;同时由于技术准备不足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既缺乏竞争力,有效需求也不足。“我们调查发现,从全国来看,90%以上的地区选择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约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而真正有基础、有优势发展相关产业的地区不到一半。”赖明指出。
扶持企业“走出去”
积极主动地创造外需,加快我国产业资本“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企业面临‘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良好机遇。”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卫华说,一是全球经济疲软形势下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资金支持,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会增多了;二是我国钢铁、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已在全球具有一定的技术、装备优势,具有较强的海外转移可能。
当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也遇到了一些风险和障碍。李卫华调研发现,审批制度过于严格、跨国管理人才缺乏、融资渠道不通畅等,严重阻碍了“走出去”的步伐。对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规划引导,编制国别产业投资综合指引,加强双边贸易协议谈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还建议,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建中介服务平台,让企业“走出去”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