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 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布依村寨新气象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龙井村一角 王新伟摄
龙井村布依族妇女聚拢在村口干着平绣针织活儿。 张小影摄

视频地址:http://cen.ce.cn/more/201402/27/t20140227_2387312.shtml

龙井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1.5公里处,村寨依山傍水,村民热情好客,善良淳朴。村寨中央源源不断的优质龙泉井水不但灌溉全村土地,还是古镇人畜饮水源,龙井村也因此而得名。

1100余名村民中,布依族占总人口的98%,他们的祖先是明朝时期从江西迁徙贵州的。

能歌善舞的布依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村里由此组建了布依山歌队、龙队、腰鼓队等多个民族文化表演队伍,大力推广布依米酒、布依刺绣、布依山歌、创建文化诗词墙等独特的传统文化,被誉为贵阳市布依文化第一村。

去年8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期间,龙井村作为贵州省级生态文明村参观点,记者曾随客人来过此村。

今年农历正月初九,记者再次来到龙井村。这一天,也是村里新综合办公楼启用的日子。

喧天的锣鼓声,清脆的山歌声,沸腾了龙井村。

82岁的老支书龙德喜兴奋地给记者介绍说,“做梦都没有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过去,龙井村村民是年年吃救济,月月闹饥荒,出门一身土,下雨一身泥。作为支书,我到市里开会还要背上被褥,带上碗筷。如今,老百姓都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用上了电器,又朝着‘美丽乡村’、‘生态乡村’的目标搞建设,日子过得真是安逸啊!”

2009年以来,龙井村借助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全村354户如今已改造100多户,政府直接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已改造的农户,平均每家获专项资金补助7000元。

2010年,通过国家财政“一事一议”资金的支持,村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年,龙井村得到村容村貌整治奖补资金600多万元,村里通过投工投劳实际用去400多万元,建设了村寨主干道、串户路、排污管网、太阳能路灯、人畜饮水管网等10多项基础设施。

2012年,龙井村又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建设民族休闲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化诗词墙等,将布依文化融进计生、法律、法规宣传橱窗,提升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社会管理和创新,为龙井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3年3月,国家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龙井村自筹和申请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按照布依族民族风格,对全村房屋里外进行了整洁整治。“顶盖小青瓦,外粉白灰墙,勾画青线条”,就是新村的写照。

如今,龙井村迸发出新的活力,2013年人均收入9682元。“其中,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返季节性蔬菜种植,使三分之二的土地收入实现成倍增长。”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龙启全告诉记者。

龙井村家家户户酿米酒,发展布依族特色手工作坊业增加收入。每家平均年销售1000公斤,户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

龙井村还是贵阳周边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点。记者来到去年7月创办“龙家小院”——乡村旅游个体餐馆的龙德班家,他一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目前,全村效益最好的一家,年均收入达到了50万元。“但由于没有停车场地,外来客人多时我们就留不住了。”龙德班说。

谈起今后的发展,龙启全书记胸有成竹地说,“我们正在构建现代化新农村,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村经济。”

交通指南:从贵阳市区经花溪大道向南,到达青岩古镇后,继续行驶1.5公里,便抵达龙井村。

特色小吃:布依族米酒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