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巩义竹林镇坚持开展“三评”活动,作风更加扎实——
干部围着群众“转”
本报记者 王 伟

河南巩义市竹林镇曾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水贵如油,提桶就发愁”是当年的写照。然而今天的竹林镇已是全国“两个文明”双丰收的模范乡镇。2013年,当地完成社会总产值50亿元,税收完成2.3亿元,财政收入6900万元,在河南省乡镇综合实力评比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竹林镇巨变的秘诀就是他们的“法宝”——竹林“三评”。

竹林镇“三评”就是党委组织的“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活动。通过评议他们充分发扬民主,吸纳群众意见,汇聚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按群众意愿和要求解决问题、干事创业。

“三评”坚持30年

1983年,竹林镇一度出现班子瘫、人心散、社会乱的现象。3个支委只顾自己办企业,8名生产队长也忙着做小生意,党员会、支部会开不起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赵明恩和副书记李书转,召集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讨论竹林镇的出路。会上大家争论很激烈,原打算开3天的会开了7天7夜,最后形成3项决议:只顾个人富不能当干部,当干部就决不能只顾个人;党员干部要集中精力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党支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

这就是“三评”的开端。此后,他们又把这种评议活动进一步完善,形成现在的“三评”制度。

在每年6月、12月进行“三评”活动,先由党员向群众代表述职,让群众评议;党委和支部成员也向全体党员干部述职,让大家评议。在此基础上,分别填写对党员、党支部、党委的民主测评表,并提出批评建议。党员干部对照检查,作出落实整改计划。党支部和党委归纳党员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列入下一步工作目标。“三评”成为竹林镇党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的有效渠道。

“三评”拓宽致富路

赵东彩是竹林镇长寿山69号农家乐户主。她们村并入竹林镇之前,收入主要靠炸山取石,破坏了植被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她的农家乐年收入过百万元。

随着收入的提高,群众提出发展经济不能破坏环境。村委会1995年提出项目“三不上”:高能耗的项目不上,高污染的项目不上,低附加值的项目不上。他们瞄准国内外市场,向发展高科技产业转化,先后上马了竹林制药等多家企业。

由炸山取石到以竹林众生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再到生态旅游产业,竹林镇经济快速发展。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告诉记者,“三评”作出的决策集中了全体村民的智慧,干事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0年来,镇党委先后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12000多条,制订整改措施36000多条,为群众承诺的800多件实事全部办结到位,包括铺设大型管道32公里,四级提灌引来黄河水,彻底解决吃水难问题等。

“三评”“十好”生新风

依托每年两次“三评”活动,竹林镇开展了“十好标兵”评选——“好党员、好团员、好干部、好职工、好居民、好民兵、好少年、好夫妻、好媳妇、好家庭”。29年来,竹林镇评选出“十好”标兵8200人次,其中影响较大的“好媳妇”标兵162人次。

竹林镇的“三评”、“十好”和孝老敬亲活动扎根于群众中间,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竹林镇保持了良好的社会风气。30年来,竹林镇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黄赌毒,无上访告状,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次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30年来,“三评”成了一面镜子,每个党员干部表现啥样,工作做得怎样,照得一清二楚。评议中,党组织把发言权、评价权、考核权交给居民群众,交给普通党员,形成了对下负责,“下评上”成为取代“上考下”的考核评价新体系。“三评”也由此成为竹林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