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一种神秘的金丝猴新种群在云南省怒江州首次被发现,这意味着,我国境内极有可能也生存着世界上极为珍稀的第五种金丝猴——缅甸金丝猴。
而直到2012年,当这种金丝猴的粪便鬼使神差地落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位工作人员的头上时,科研工作者这才首次“采集”到新种群的粪便样本,通过DNA鉴定,最终在分子水平上确定了这种金丝猴正是缅甸金丝猴。进行这次DNA鉴定的不是别人,正是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时年36岁的女科学家于黎。
“我们可以看到的金丝猴机会很少,因此这个样本得来的非常不易,结果更是令人振奋!”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会上,于黎作为获奖代表,向记者提起那次意外收获,仍然非常兴奋。
生活在滇西北深山老林中的滇金丝猴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同时也是世界最濒危动物之一,然而近年来滇金丝猴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不断遭人砍伐。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要让生物和环境更加和谐。”长发齐肩的于黎说话轻声细语,似乎怕惊醒了深林中熟睡的各种小动物。她对记者说,如果我们想去保护一个物种,首先要对这个物种的遗传背景和进化历史等有所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它。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希望通过研究动物如何通过自身的变化来适应环境,最终为生物资源和动物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于黎本科学生物技术,硕士读细胞生物学,博士研究动物学。因为着迷于大自然的种种神秘与惊喜,2000年她怀揣梦想,从遥远的北国辽宁来到陌生的西南边陲,在素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深深扎下了根。
于黎说,中国很多特有或主要分布的动物都在云南,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使用DNA序列,研究它们的进化历史和进化机制,可以回答它们从哪里进化和如何进化的重要科学前沿问题,进而探索物种多样性的成因。“我的工作是研究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对动物的威胁,希望为人类如何保护环境提供一些思路,能够为生物和环境保护作更多的贡献。”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给予于黎的评语是:于黎以中国西南部两个重要动物类群——犬型超科和疣猴亚科为对象,开展了分子进化研究,揭示了它们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发展了分子进化的相关理论,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保护生物学价值。
要想在科研领域取得成果,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在风景秀美的七彩云南,于黎更多时间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朝夕相伴的是仪器和电脑。在很多人看来,分子水平上的研究难免枯燥乏味,但对于黎来说,从繁杂的基因中破解生物进化的奥秘,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做科研确实很苦,但我却觉得很值,因为兴趣在,做起来就不苦了。我很喜欢金丝猴,滇金丝猴有非常好看的红嘴唇,而川金丝猴全身都是金黄色的,也非常好看。”她笑着说,“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