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过发展的弯路之后,大理开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大理好风光 洱源绿水长
周 斌 梁剑箫
到2015年末,洱海将实现Ⅱ类水质。为此,大理在3年内将投入30亿元,实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三大重点项目。
雷桐苏摄
大理建成生态湿地近万亩,治理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89.8平方公里。 雷桐苏摄

前不久,美国一份大报头版的报道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某上海商人放弃繁华大都市,不远千里,迁居云南,住进大理,只为享受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报道刊出时,记者恰巧在大理。读得此文后,忍不住询问身边的大理人,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真如文中所述那样好吗?大理人说,没感觉啊,我们一直都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每天日出日落的,很正常嘛!可是当记者再问一个刚到大理旅游的外地人时,这位游客却对大理的环境连声赞叹。

本地人和外地人对大理截然不同的看法,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理良好生态的可贵。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了守护住眼前这美丽宜居的风光,大理人付出了多少努力。

风花雪月总关水

无论是清新的空气,还是绚丽的花朵,都离不开洱海的滋润。一系列治污措施实施后,大理的“眼睛”开始“亮”起来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风靡全国的电影《五朵金花》就向人们展示出大理风光的独特和神奇。“大理三月好风光”的歌词自此家喻户晓。大理人有句口耳相传的俗语“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彰显出大理水资源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带来工业化的浪潮之后,大理人也曾经只顾着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一度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走了弯路。

在大理州洱源县的茈碧湖生态湿地园,洱源县环保局副局长龚双斌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柳岸芦湾之地,感慨地说:“那里曾经是一片‘农家乐’饭庄,生意好得很,每日的客流量相当大。不过环境也破坏得比较严重,水质只能徘徊在‘五类’上下。”

过度开发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大理人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再继续走盲目破坏生态、追求经济增长的老路了。但是,新的发展路径如何确立?大理人发现,不论是稳居全国各城市前十位的大理空气质量,还是街上一年四季随处可见的奇花异朵,抑或苍山之巅陈迹于落叶松之上的星星霜雪,都离不开“水”——洱海的滋润。

一套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治理办法随即浮出水面。大理州委、州政府提出“美丽洱海,幸福大理”的宗旨,秉持“建设绿色流域”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洱海保护优先的原则,开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减源、截污、修复、再利用……“双取消”、“三退三还”、“三禁”(禁磷、禁白、禁牧)的治湖措施陆续推出;建成生态湿地近万亩,治理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89.8平方公里。大理的“眼睛”开始“亮”起来。

亿方清水入湖来

大理治水从源头抓起,逐一击破畜禽粪便、垃圾、污水等污染源,同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追根溯源,洱海70%的水都来自大理洱源县的河与湖。

洱源人眼中,“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洱源的一举一动,就是洱海生态保护的一幅缩微地图。洱源的水“净”了,洱海也就“清”了。

要治水,治污是关键。沿湖沿河各村庄的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是洱源治理的三大“拦路虎”。洱源县对症下药,采取垃圾中转站焚烧填埋、污水处理系统以及还田施肥再利用的策略,逐一击破,科学治污。

在茈碧湖附近的一个村子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村民饲养的奶牛。大理州环保局有关人士表示,洱源的畜禽粪便主要就来自于各村庄养的这七万头奶牛。这些粪便有40%还田当肥料,20%进入太阳能沼气站,剩下40%则进入在建的生物有机肥厂,转化成有机肥料,二次循环使用。

科学治污的同时,政策支持也不断加大。《大理州洱海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并先后两次修订,将洱海正常来水年的最低生态运行水位从原先的1962.69米提高到1964.3米,确保洱海生态用水。《大理州湿地保护条例》、《大理州苍山保护条例》、《大理市洱海海西保护条例》随即出台,公布实施洱海水污染防治、垃圾污染物处置、滩地管理等一系列单项管理办法,形成较好的洱海保护治理法规体系。

同时,大理人还构思出一个“2333计划”——2015年末,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的目标,3年内投入30亿元,着力实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三大重点项目。

跟着龚双斌漫步在茈碧湖边,放眼望去,湖面清如碧玉,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芦湾,烟渚渔歌,令人神往。

“茈碧湖中,种植着美人蕉和海菜等,可以对湿地水质进行净化。开发湿地园之前,这里的水质标准只能达到五类以下;如今,基本上每年可以测到三类以上的水质。”言语中,龚双斌难抑兴奋。

记者了解到,2006年以来,洱海水质连续7年总体保持在Ⅲ类,其中有38个月达到Ⅱ类。2012年有7个月达到Ⅱ类,2013年1月至4月及12月为Ⅱ类。

山清水秀经济兴

在实施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同时,经济建设并未放缓,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成为大理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保护好环境,既要治好污染,也必须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大理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多年来,大理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9.1万亩,平均每年有1.1亿元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全州3053.11万亩林地中,纳入生态效益补偿1050.96万亩。

乘着缆车,登上苍山之巅,只见一片片松树林高耸入云。“未来5年,大理的森林管护将完成1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林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将超35%。”大理环保局有关人士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重大生态工程不断推进的同时,经济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洱海流域,生态农业得到大力推广,建立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发展名特优蔬菜及园林花卉为主的特色高效生态农业。规模化畜禽养殖区的建设和畜禽粪便处理的实用技术研究也陆续开展。

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新建工业项目重点向工业园区集聚,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乳制品加工等得到重点发展。大理还积极拓展旅游业、居住产业、现代物流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理州还通过开展“洱海河道保洁周”、“洱海保护月”等活动,营造“洱海保护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当地旅游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沿湖村民在雨季来临之前对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湖面等进行环境集中整治。对洱海主要入湖河道、沟渠进行清淤及环洱海村落环境进行整治,减少进入洱海的污染负荷,改善人居环境及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村生活品质及舒适程度。

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大理州2013年上半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5.88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44.5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6.14亿元,增长34.88%;财政总收入69.06亿元,增长14.1%。

未来,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将在大理深入展开;三大类重点项目也会逐步推进;流域截污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大。大理的水质,在确保平稳的基础上,将不断得到提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