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 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团火”的底气
□ 徐 涵

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我想讲一个商店的故事。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一直在身边,但已经近10年没有走进它,当再踏进它的大门时,这里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都亲切地称它“大楼”。

北京人熟悉“大楼”,上个世纪50年代商店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有着“新中国第一店”之称的北京市百货大楼描绘着人们对新中国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北京人,那些年代,外地人到北京都会尽量安排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每年拿到不菲的年终奖,夏先生都会到百货大楼来购物,他在这里给女儿买过十几万元的表,给太太买过几万元一件的高档时装,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百货大楼有感情,30岁以上的外地人对百货大楼有情结,那么30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70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她对北京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和“大楼人”这样有故事。在一层的名表专柜边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地段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当然,这里纪念的不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工作30多年,接待400多万人。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当百货大楼的总经理还在骑自行车上下班时,这位老售货员已经有了专车。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上世纪80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业劳动,就是在呢服组站柜台。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啥都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小张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没个笑脸,人少时就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聊天儿。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半天才选中一套毛料女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这时边上的师傅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

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让我很意外。有一次我试图跟这位小张师傅探讨张秉贵和“一团火”精神,他只说了一句“老张不容易”,就走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老张精神已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的努力。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公司从不提“顾客是上帝”,但非常注重“让顾客满意”。而这种满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百货大楼也同样。王府井百货副总裁周晴在担任北京百货大楼的总经理期间建立了这个小小的纪念馆,他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度过严冬。今天的北京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不久前,王府井百货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他们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他们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时代的融入和对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