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专利活起来
刘松柏

一年一度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发布,和往年一样,我国发明专利数量又一次带来了惊喜。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2件,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3.3件的目标。此前,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根据《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四。

亮丽的成绩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节节攀升的数字说明我国创新活跃度增强了,创新能力提高了。但“丰盛成果”难掩专利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不够的尴尬。2013年,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2012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中,我国企业榜上无名,这与专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导向出现了偏差。一些地方政府视专利多少为政绩考核指标,一些科研单位将专利数量作为评职称、给项目的参考,甚至专利的拥有量成了公司上市的筹码,不管该专利是否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二是专利质量不尽如人意,不能被企业接受,无法转化成产品,白白浪费了资源。前者的目标不在转化,后者是难以转化。这样一来,往往是部分人把申请专利当作骗取科研经费、套取科技基金的手段,当作评职称、获取科研项目、捞取上市资格的筹码。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死”在抽屉里。

因此,要让专利活起来,关键是要用起来。这首先要求改变评价标准,使申请的专利在“虚”处没有用处,不能获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挤出专利泡沫。其次,政府资助政策从前端转移到后端,从资助专利申请转移到专利运用,加大对专利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专利各环节的主体作用。企业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对技术创新最为敏感,最有条件成为专利创造、运用的主导力量。

只有这样,中国从“专利大国”走向“专利强国”的路途中,才能速度更快,步子更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