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改变的不只是年轻人
若 瑜

企业喊着用工荒,劳动者感叹就业难。有人出主意,找工作的年轻人要调整心态,别眼高手低、别扎堆大城市。可是,近日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有61%的毕业生主动逃离一线城市,前往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这个数据在2011年时还是46%。而且无论是留在大城市里的,还是留在家门口的,不少年轻人都愿意找个工作先干着,积累些经验,等有更合适的工作再说,就像本期报道的杨金元、钟宇豪、杨凤等人一样。

可见,在现实的压力下,年轻人已经逐渐学会了放低身段、从实际出发。现在更需要改变的,是教育他们的学校、是为他们提供工作的企业、是提供用工信息的平台。

长期以来,“学”难以“致用”既困扰着求职者,又困扰着用工企业。明明是动漫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可就是不会使用绘图软件;明明经过了钣金技术培训,可一上手就是差点儿意思。究其原因,学校培训师资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教材又脱离实际需要,讲课的人和听课的人“空对空”。还是应该鼓励“订单式”培训,学校负责基础教育,企业提供培训师资、培训场所,不仅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产业工人,企业还能够预定一批劳动力,缓解招工难。

就企业而言,还应理解并适应“80后”、“90后”就业者的变化,采取更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跟高工资相比,他们更追求自由、个性和成长空间,就连宿舍能否上网都会影响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如何用好这些新生代员工,还需继续摸索。

政府一直努力做着用工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但在新形势下,单纯地提供信息已经不够。政府更应该做的是统筹各方力量,让培训不再多头推进;鼓励社会资本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让劳动者不再有“被”欠薪、缺少“医保”、“社保”等后顾之忧。

总之,只有各方都适应形势、作出改变,就业难、招工难这一对矛盾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