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 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霾原动力 是全民参与
于建东

反观洛杉矶数十年治理雾霾的历程,其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是公众的参与、推动和有效监督。

人们之所以认为,1970年出台的《清洁空气法案》是洛杉矶治理雾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由于此前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已经出台了包括《空气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空气质量法》等一系列法规,但均未能有效控制空气污染。阻力来自汽车制造商、石油生产商,也来自政府和立法者的不作为。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民众掀起的环境保护运动无疑是洛杉矶治理雾霾的主要推动因素。对资源日趋匮乏的警觉和对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恐惧,引发了美国各界对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反思,推动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态思潮和环保运动的发展。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以及各大团体参加了在全美各地举行的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呼吁保护环境,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一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在民间环保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政府正式把环境保护列为政府工作的重心。于是,在洛杉矶1943年第一次雾霾出现整整27年后,《清洁空气法案》得以出台。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全国范围内污染标准的制定成为可能,在后来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国会授权政府组建了美国环保署来负责监督法案实施的同时,各种民间环保组织也在全国开展活动,提倡与环境为善,监督政府切实履行职责,使一系列环境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随着环境保护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逾2亿人参与了地球日的活动,呼吁各国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协力扭转环境恶化趋势。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洛杉矶“先污染后治理”的治理雾霾之路使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仍未完结。环境经济学中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到达某个临界点或“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然而洛杉矶证明,这一“拐点”不是自然产生的,公众的积极参与、推动和有效监督,政府、企业共同努力,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才能有环境改善的“拐点”出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