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民生案件的审理关系着百姓的基本生活。尤其是临近春节,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和申请人特别困难的案件,法院能否到位执行,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日前,最高法院组织全国法院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这也是全国法院回应广大群众期待和关切的集中实践,推进公正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行动,推动化解执行难题、完善执行机制的集中探索。
在专项活动中,面对老板躲债员工受损、申请人有判决书却不懂如何申请执行、被执行人恶意转移财产等问题,各地法院在涉民生执行案件中,不断调整办案思路,善用资源,巧用干劲儿,通过欠薪保障基金、主动移送执行措施攻克执行难题。同时,各地法院加大了对失信“黑名单”制度作用,综合运用执行公告、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压缩“老赖”的生活空间,就像念起“紧箍咒”,加大对他们的惩戒威慑力。各地法院还结合案件情况,积极开展执行救助工作,通过申请财政拨款、社会组织捐助等途径多方筹措执行救助资金,发挥执行联动机制作用,与其他部门共同努力缓解尚未执行案件当事人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
长期以来,债务人欠债不还,不守信用,逃避债务,规避、抗拒执行已成为一种社会顽疾。有数据显示,70%以上的债务人在法院裁判文书等法律文书生效后,不自觉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这严重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而且破坏了“诚信守约”的社会风尚。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
治“沉疴”的重任当首推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因为它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成效的落实与体现。而且,涉民生案件在执行案件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劳动报酬、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抚恤金……在许多民生相关案件中,每一笔收入都和家庭生活紧密相连。多谋民生之利,就能多解民生之忧。时至岁末,企业欠薪纠纷案件多发且集中,追索劳动报酬等涉民生案件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影响当事人的基本生活。毕竟这类案件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切身感受。
维权判决贵在执行,只有执行到位,执行有成效,执行出威信,才可以充分保障百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让侵权者受到严厉惩戒,以培养人们尊重诚实守信这个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