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型升级才能 “牛”起来
农 兴

我国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肉牛产业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基础母牛存栏量下降,牛肉呈现产量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的趋势。

牛源不足导致屠宰加工企业开工率下降,也导致牛肉价格居高不下,还伴随着牛肉的进口激增。利用国外成本低廉的牛肉弥补国内供给不足成为市场经济的理性选择。但利用国外牛肉资源并不能放弃国内肉牛产业。国际牛肉年贸易量约为900万吨,除我国进口牛肉外,俄罗斯、墨西哥、韩国等国也有很大的进口需求,进口牛肉价格必然随着进口数量增加而不断上升。

良种是肉牛生产发展的基础。我国自主培育的肉牛专用品种少,生产核心种群依赖进口,地方品种选育改良进展滞后、性能退化严重。发达国家一般都有自己的主打品种,如美国的安格斯、瑞士的西门塔尔等。这些品种往往是通过几十年的严格选育而形成的,有其最佳的生存环境。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有丰富的肉牛品种资源,还引进了13个国外优良品种,但至今没有形成与四大优势产区相匹配的专有化肉牛品种。在我国肉牛的主要产区冀鲁豫3省,地方优良品种群体规模严重萎缩。

规模养殖场是稳定生产的重要力量。从生产格局变化看,1985年以来农区肉牛养殖快速发展,牛肉产量增长18倍,占全国比重提高近20个百分点,西部8省区等传统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比重大幅下降。今后要坚持农牧结合,发展肉牛适度规模养殖。通过政策扶持,改善规模养殖的设施设备条件,逐步提高规模养殖比重。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肉牛产业不同于生猪、肉鸡等产业,不仅生产周期相对长,而且育成个体重量较大,这决定了企业资金周转和利润回报周期都相对长一些。在牛肉需求不断增加下,肉牛产业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别旺盛,目前的金融支持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应当看到,养殖环节是肉牛全产业链中最艰难、周期最长的环节。今后,发展肉牛产业在资源环境方面约束趋紧。一方面,牧区草原退化严重,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下,草原畜牧业产出难以维持以往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农区土地资源紧缺,不少地方对养殖污染有疑虑,养殖场和饲草基地建设“选址难、用地难”问题突出。

尽管当前肉牛生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从长远看,发展肉牛生产仍有增长潜力。牛肉价格提升,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加速进入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户养殖标准化水平。饲草料调制、科学育肥等技术推广不断加强,科技支撑作用将增强。随着全国特别是西部牧区肉牛生产转型,一定会促进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