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近日正式颁布,安徽发出了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动员令——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本报记者 白海星 文 晶 通讯员 李全军 方 秀

到2020年,安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开发强度控制在15%,城镇空间控制在5000平方公里以内,农村居民点空间控制在10000平方公里以内,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9.33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不低于490.73万公顷。绿色生态空间继续扩大,林地面积扩大到485万公顷。空间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城市空间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提高1倍,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00人,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日趋协调

限制开发区域

分为两类:一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具有较强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二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重要,必须以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产品生产为首要任务,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

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重点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

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11章45000多字,按照全新开发理念,清晰地勾勒出安徽国土开发路线图。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认为,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彰显了省委、省政府科学开发国土、保持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活力的信心和决心,是安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在空间上的体现,对安徽的下一步发展极为关键。“力争到2020年全省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安徽人民将生活在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之中。”

地腴物阜,曾经一直是安徽引以为傲的标签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例如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国土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等,安徽地腴物阜的形象,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经济社会新的发展态势,对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余群认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但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全省的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省情决定使命。一系列让人“如坐针毡”的“家底”和新的发展诉求,倒逼着安徽开始思考: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以主体功能区战略,破解国土开发的诸多难题,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0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

一次次调查研究、一场场座谈交流、一轮轮思想碰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各类专项规划进行充分衔接,文件起草组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意见建议征求工作,精心设计,反复修改形成《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送审稿。

划分三类区域 走向绿色均衡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进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据此,《规划》提出四大战略目标: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更加突出;国土空间开发更加高效;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四大战略目标,充分彰显安徽兼顾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张韶春说,为完成四大目标,《规划》提出构建安徽国土空间的三大战略格局,打造三大主体功能区域。

所谓三大战略格局,就是构建以江淮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以“五区十五基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以“三屏三网”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三大战略格局,呼应的正是三大主体功能区域”。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众模说,《规划》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并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同时还设置了1058处禁止开发区域。

据了解,重点开发区域分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和省重点开发区域,涉及国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3.87%。“此功能区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为首要任务,将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增长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阵地’。”马众模说。

限制开发区域分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土面积占全省的76.13%。此区域将发展成为全国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域、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75%,呈不规则的面状和点状分布在重点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之中,安徽将把此功能区打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人间天堂”。

“各类主体功能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和省支持重点不同。”张韶春说,对城市化地区主要支持其集聚人口和经济,对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支持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支持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8+1政策体系 保障功能区建设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居总控性地位,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推进《规划》的实施以加快主体功能区的形成?

“重中之重在于政策保障。”张韶春认为,必须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形成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符合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利益导向机制。

据了解,《规划》提出了“一揽子”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这8+1政策体系与传统的政策体系有很大的区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财政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余群介绍,今后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将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体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限制开发区域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

更令人关注的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规划》提出,重点开发区域,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农产品主产区,主要考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收入等指标。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考核大气和水体质量、水土流失治理率、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农产品生产、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这是把主体功能区的理念和布局落到实处的关键。”张韶春说。

他表示,《规划》明确了政策方向。下一步,安徽将进一步细化各类区域政策,做好政策之间的衔接,为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我们对《规划》的顺利实施充满信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