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年援建 书写大爱无疆
——写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完成之际(下)
本报记者 韩 叙 马玉宏

2010年,当玉树被地震撕扯得满目疮痍时,那片土地还是草木萌发的季节。

2013年,当冬日的阳光照耀在茫茫白雪上,一座“伤城”已经重获新生。

震后仅仅两个月——2010年6月20日,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小组在西宁召开会议。中央决定,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主要采取对口援建的方式。来自北京市、辽宁省和4家央企——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的援建大军开赴灾区。

3年来,援建者的铮铮誓言响彻三江源头,3年再建一个新玉树的庄严承诺回荡在巴塘草原上。

3年里,巴塘河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个忙碌的身影。3万多名援建者的身躯比那高原上的苍松翠柏更加挺拔。

秉承着“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信念和追求,援建大军开山修路,凿地筑屋。

誓言铮铮:

三年一个新玉树

走进玉树州结古镇,一座座集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为一体的学校和医院相继完成“交钥匙”工程;一片片坚固、美观、实用的民居群落已经完成建设;水电路气、电话、有线电视已经基本入村入户;焕然一新的建筑群如鲜花般盛开在草原上。

结古镇能够恢复昔日的繁华,离不开援建大军的努力。

北京,带着首都的“首善标准”,几乎担下灾区全部公路和地下管网的重建工作。而今,援建工作已提早完成,但工程技术人员依旧坚守在这里。“投入使用的第一年是最重要的,只有投入使用了,才知道哪里需要改进。我们不能给灾区群众留下隐患。”北京援建者这样说。

辽宁承担了玉树州巴塘乡灾后重建任务。带着“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辽宁援建队加班加点,干出了“辽宁精神”,拼出了“辽宁速度”。“咋能让老乡在板房里挨饿受冻?就是拼命,我们也得把房子快点建好。”辽宁援建者这样说。如今,辽宁省负责援建的51个项目已全部收尾。

中国建筑在农牧民住房建设中取得了“四个第一”:交付入住时间第一、交付入住套数第一、结构封顶率第一、施工速度第一;援建项目的施工质量、工期、安全生产等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施工质量、建设速度走在援建央企前列。“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这才是我们央企的精神!”中国建筑援建者这样说。

众志成城:

缺氧不能缺精神

2013年9月19日,中秋节。文成公主博物馆工地上依旧马达轰鸣。这是唐贵超在玉树工地上度过的第四个中秋节,与他一起的还有同为中铁二局集团建筑有限公司玉树灾后重建项目部的数十个兄弟。

唐贵超是公司首批入青管理人员之一,先后参与了玉树多个重建项目,目前任文成公主博物馆重建工程现场工长。

“高原上,夜间温度很低,我们只能用军用棉被覆盖混凝土。”唐贵超告诉记者,工期要保证,质量也绝不能忽略。“现在工程已经完工了,我们还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员留下来处理工程维修、竣工决算、竣工资料交验等后续工作。”

灾后重建难,在高原上进行重建更难。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援建目标,多少个唐贵超们就这样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坚守着。

中铁二局四公司的付海来自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2010年7月,得知公司要选派人员去玉树,他一再请战。他说,“我的家乡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重创,是全国人民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现在,我要去玉树,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他如愿以偿地来到了玉树。

在下拉秀工地,他就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稍有闲暇就去帮助附近的群众搭帐篷、搬家。说起付海这个汉族娃,藏族老阿爹俄要仁次竖起大拇指,“在高原只有牦牛才有这样的体力和干劲,付海就是‘高原牦牛’。”

3万多名援建者,3万多名普普通通却善良伟大的人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离家时的承诺:给我3年时间,还你一个全新的玉树。

大爱无疆:

深情满溢三江源

在巴塘乡一处重建的村落里,68岁的藏族老妈妈布毛才阳握着记者的手,深深地弯下了自己有些佝偻的腰身。随行的翻译告诉记者,她不会说汉语,但她懂得感恩。她用藏族最虔诚的方式为帮助她把房子重建起来的人们祈福。

老人的新居是辽宁省的援建大军建设的。她知道自己体弱多病,帮不上什么忙,就把女儿从原来的工作单位叫了回来,到辽宁援建工程队为恩人们做饭。

紧邻结古镇的大日山峰上白雪依旧,灿烂的阳光下,巴塘河水流潺潺,传递着温暖。

在德宁格统归自建区规划设计工作中,中国水电坚持设计入户、让群众自主描绘新家园的美好蓝图,最大限度地尊重藏区宗教文化和群众意愿,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来自中铁建工集团西北公司的韩辉是中铁玉树项目部最年轻的“领导干部”。这个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一直负责物资运输工作。他坦言,刚到玉树时,不了解藏文化,为了更好地沟通交流,韩辉主动学起了藏语,虽然总是说得荒腔走板,却也帮他交上不少藏族朋友。

正说着,藏族司机欧州多杰开着满载着钢筋的大卡车来了,看到记者正在采访,欧州多杰跳下卡车,搂着韩辉的脖子竖起了大拇指说,“他,好样的!”

而今,新建的红旗小学教学楼里的装饰也变了模样。“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挂图和藏语的诗歌顺序排列在墙上。这座寄托着希望的校园,留下了援建职工多少汗水、多少故事,难以复叙。教师索南才仁说,重建后,全校所有老师一致决定,挂现在的挂图。“我们希望学生知道,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当地震的伤痕渐渐抚平,当全新的生活冉冉升腾……或许在援建完成的那一天,援建队伍中的大多数人都会离开,其中不少人甚至不会再回到这里,但那片被深情渗透的热土将永远留在三江源头,被玉树永远铭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