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1248个项目全部建成 社会投资达420多亿元
玉树恢复重建主要任务完成
记者马玉宏 石晶

本报西宁1月10日电 记者马玉宏 石晶报道:1月10日,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结表彰大会在青海西宁隆重举行。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授予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等100个集体“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才仁扎西等150名同志“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启动3年来,青海在实际不到两年的有效施工期内,全面完成了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截至去年年底,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1248个重建项目已全部建成,全社会投资达到420多亿元,实现了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的重建目标。

全面完成39149户城乡居民住房建设任务,住房布局更加合理,水电路暖等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备。目前灾区群众已经入住新居。玉树市区总长56公里的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建成,给排水、燃气、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成运营,城镇整体功能极大增强。建成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水光互补微电网发电项目,州内建成110千伏联网工程,电力保障能力比震前提高近2倍。

灾区经济发展水平比震前大幅提升。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土地整治、灾害防治和规范地材开采等93项灾后重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全面完成;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和56个省级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全部通过验收;93座受损宗教活动场所,僧舍和寺院公共用房全部得到重建或维修。2012年玉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93元,比2009年增长49.6%。

“玉树奇迹”见证中国力量

本报评论员

经过3年艰苦奋斗,玉树面貌焕然一新。漂亮的民居遍布山坡,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学校、医院、体育场所各具特色、分外醒目。“苦干3年,跨越了20年”,百姓的口碑是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最大肯定。这里的辽阔草原、蔚蓝天空、圣洁雪山,显得更加壮美、更加动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三江源头的美丽家园一时满目疮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援,展开了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的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行动。由于灾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寒冷,恢复重建困难重重。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灾区人民与全国人民携手同心,将一场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在科学重建、和谐重建中实现了经济重振、社会重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玉树奇迹”。

“玉树奇迹”,又一次见证了中国力量。灾后重建中,国家层面出台总体规划、制定政策,明确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对口支援机制,支持力度之大、投入标准之高、照顾考量之全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高效率;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党的先进性,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展现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政党,是亿万人民的主心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地震发生后迅速汇聚起爱心的长河,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情怀与信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力量。

中国力量,是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的强大支撑。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回首一次次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我们之所以能够泰山压顶屹立不倒,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强大救援力量,能够做到依法、科学、统一,有力、有序、有效,靠的就是伟大的中国力量。突发的一次次地震灾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看到一个国家的成长,看到亿万人民的团结,看到灾难中挺立的脊梁,看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最可依托的力量,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