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巴塘草原,大型起吊机、挖掘机、搬运机已经开始挥舞“臂膀”,挖地基、架钢筋、浇筑混凝土,机械的轰鸣声唤醒了沉睡一宿的草原。
这里就是四川援建的上巴塘村。
从玉树州结古镇出发,车行大约半个小时,记者一行来到了玉树州巴塘乡的上巴塘村。只见米黄色的藏式新居散落在草原上,隐隐围成了一个圆形,房檐和窗檐雕刻着五彩的藏式图案,鲜亮的色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47岁的俄格大叔就住在这里。
俄格是玉树州巴塘草原上一位地道的牧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住了一辈子毡帐和毛坯房,俄格最大的梦想就是住上像城里那样的房子。
2010年,一场地震摧毁了大叔一家住了半辈子的土坯房。因重建,一家人搬进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新房”里。
“新家有自己的卫生间和冲水马桶了!以后取暖不用再烧柴或者牛粪了,依靠房顶的太阳能板就可以取暖、用热水了!家里通网络了,孩子以后可以在家里上网啦!”说起自家的新房,之前一直有些腼腆的大叔变得极其健谈。
在翻译的帮助下,大叔唠起了家常。
“我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在西宁上大学,我去城里看过他们好几次,就住在大学旁边的旅馆里。那冬天暖和的,也不用烧柴,也不用烧牛粪,可屋里就是不冷,我羡慕得不行。可我家里一共才60多头牛,全卖了也才30余万元,哪里买得起这样的房子。后来儿子跟我说,等他工作了,赚钱了,要在城里买一个有暖气的房子,把我和妻子接过去住,这一天我一直盼着。”
大叔说,自己小时候过的是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每到一片新的草场,就搭起一顶毡帐。到了90年代初期,村里分给大叔一家700多亩草场,这一家子就这样定居下来。当年的大叔带着年幼的儿子就这样一锹土、一铲泥地盖起了土坯房。
“那时候,家里不通水,吃水做饭都要从村外往家里背。用电都靠从村里拉过来的一条电线,卫生间更不用想了。”大叔说。
在俄格大叔的邀请下,我们走进了他的新居。140平方米的房子,四室一厅,还有一个小小的储物室。家里人都出去了,只有在县上上学的女儿放假在家。小姑娘为我们倒上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
“你看,现在我家也有液晶电视了。这么好的房子,咱也得好好住。我卖了两头牛,买了这个大电视,现在能收看40多个台呢。电话线也进村了,过几天就能拉到家里,以后给儿子打电话,再也不用跑到村委会了,就在家里,想聊多久就聊多久。”
从逐水草而居的毡帐,到定居后住的土坯房,再到如今灾后重建的新民居,玉树农牧民的住房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所有农牧民将全部搬进质量一流、特色浓郁的新住房。这“做梦都不敢想的新房”将像这高原无处不在的阳光一样,照进现实,照进每位农牧民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