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圈里流传这样一个冷笑话:一个国际著名的量化投资团队准备进军中国市场,他们高薪聘请了若干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发了多个表现良好的量化模型,花费巨资购买了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租赁了最高档的写字楼。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开始在国内市场进行巡回路演。走了一圈以后,团队负责人决定将所有的资金投入到小额贷款。
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高速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常维持在两位数以上,再加上中国经济总量大,一旦结构不平衡,就容易出现局部行业和地区的发展速度较高。房地产、小贷等市场,虽然在历史上有较高投资回报,但风险聚集已经较大,投资回报的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如何选择合适的量化产品?
首先,要区别市场中的“真量化”和一些打着量化旗号的传统投资。量化投资强调的是大概率获胜,一般情况下不会重仓某个行业和个股,投资风格也不会太偏激。如果看到一个投资组合持股在50个以内,或者单个个股权重超过5%,那么他主观投资的成分就要更多一些。
其次,选择量化产品最重要的标准是它的历史业绩,而且要足够长的业绩。主动投资经理的投资风格是可能发生变化的,但量化投资的模型逻辑和风格则相对固定。产品收益或超额收益的稳定增长曲线,要比投资经理个人的光鲜履历更具有说服力。
最后,评价量化产品的重要指标不是绝对回报,而是收益与风险的比值,业内常用夏普比率或信息比率作为其客观标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以多借助一些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报告作为投资量化产品的参考。
量化投资并非就没有高回报,只要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对于这一类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结构型量化产品。这些产品很多1︰4、1︰5配置普通份额和优先份额,优先份额以7%至9%给予固定回报,普通份额获取剩下的收益。这种结构的设计实际上为普通份额持有人设计了杠杆,一旦量化模型能取得10%以上的收益,实际投资回报则在两位数以上甚至更高。
对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的投资者而言,投资一些指数增强型的量化产品则更为合适。
指数增强型产品,在指数投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投资风险不会比投资指数大多少。做得好的指数增强产品,每年会比指数有5%以上的超额收益,而且收益相对主动型产品稳定。打一个也许并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犹如龟兔赛跑,只要跑到前面的兔子稍有停歇,量化产品就及时追赶缩小差距。
市场是不确定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散投资和更好地匹配自己的投资品种和风险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