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 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协奏曲”
——来自湖北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报道(下)
□ 本报赴湖北采访组

有人把长江比作弓箭。沿海地区是弓,环绕在江汉平原西北、簇拥着荆楚大地的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和幕阜山便是这张满弓的弦。湖北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区域协调发展是题中应有之意。

区域协调的重点是扶贫开发,扶贫开发的目的是推进区域协调。2011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建设大别山和武陵山经济社会试验区的政策,制定了秦巴山和幕阜山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

让市场要素“漫”向山野

路,是大山里最动人的风景。

行走在鄂西武陵山区,公路桥在雄伟的大山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那是从恩施到来凤县的高速公路”,当地同志介绍,今年通车后,恩施到来凤县只需一个多小时。

交通好了是贫困地区近几年最大的变化,也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恩施2009年修通第一条高速公路,2010年通了火车。从此每年到山里来的人,由过去的400多万增加到了2000多万人次。恩施州来凤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家斌当过三年县交通局局长。他说,交通发展延长了大城市辐射半径。周边五百公里之内的大城市,都能通过高速公路和高铁辐射到大山里,给贫困山区发展带来新动力。

高速公路和铁路是山区发展的大动脉,通往山间村舍的小路则是毛细血管。实现区域协调和扶贫开发,困难之一在于疏通这些“毛细血管”。记者到来凤县漫水乡采访,汽车在颠簸的沙石路上一走就是十几公里,路边经常看到拦车让我们捎一程的老乡。鄂西恩施州,还有674个行政村不通水泥路,22972个自然村只有5088个通了公路。而农村公共交通通车率刚过一半。

构建通往农村的道路网络不容易,而打通市场要素通往农村的路径更难。

记者在恩施州发现,这里的扶贫产业几乎都与种养业有关。来凤县饲养土鸡,英山县发展茶叶,罗田县种植板栗,蕲春动员农民种药材,这样的产业选择,固然与工业基础条件差有关,同时也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种养业对农户带动作用大。

扶贫工作的“终点”是“到户”,科技扶贫到户、资金扶贫到户、免费提供种苗到户等等。大别山区的英山县产业扶贫要求农村贫困户逐步实现户平一亩高效经济园林;来凤县政府则专门出台了加快养猪、土鸡发展的文件,确定的目标是以“农户”为单位,发展多少农户,每户规模达到多少。黄冈市扶贫办副主任何山同志介绍,全市90%以上的贫困户都建成人均一亩经济林或有一个增收项目。

精准扶贫,不仅仅是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建成小康的路上掉队,也是为了让市场要素“漫”向山野。从大处着眼,从农户入手,已经成为湖北省连片贫困地区推动区域发展的共识。

让企业带动农村和农户

到达蕲春县管窑镇岚头矶村时,村里的细土龙栀子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同华正在收购最后一批栀子花籽。这位带头人2008年开始种栀子花,最初只有三户加入合作社,最近几年发展到了100多户,其中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有12个。

“缺的是能带头发展的龙头企业。”管窑乡党委书记吴华君说,在蕲春县去年举办的药物交易大会期间,乡里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洽谈,准备在栀子花种植产业上再加一道“公司”,让这个产业链条更长、更完整。

企业是实现工业化的载体,也是区域发展的支撑点。发展扶贫产业,有一个绕不过的坎:怎样带动起农村和农户?

大别山里,黄冈市召开“千企大会”,让企业家坐在会场正中间,干部坐两边;恩施州则直接让184家企业参与定点扶贫,发挥企业直接扶贫的作用。企业把市场要素带进了连绵的大山里,成为带动农民进市场、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桥梁”。

英山县雷家店镇伍家冲村在大别山深处,去年茶叶发展到数十万亩,上了规模。“过去可不是这样。”县扶贫办主任李爱群告诉记者,之前搞农业结构调整,乡干部“包”村,“逼”着农民种茶叶,年年完不成任务。去年引进企业,企业主动带农户建基地。“企业一进来,种植结构变了,干部也解放了。”李爱群说。

来凤县32万人口,有11万是贫困人口。他们利用林下养殖面积大和农户认同土鸡饲养的优势,发展土鸡产业。办法就是通过补贴政策,让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带动更多农户。农户以每只3元的价格从合作社或大户那里购买鸡苗,合作社和大户确保成活,提供技术服务,养殖户饲养育成后,政府按每只5元的标准奖励补助给专业合作社或大户。这样做,市场要素通过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社进入农村,把农户“绑”在了产业发展链条上。

“散是漫天星,聚是一团火”。这是写在罗田县三里畈镇黄土坳村锦绣林牧专业合作社墙上的标语,形象地表达出大户和合作社在产业链条上的作用。这个由农村姑娘刘锦绣创办的合作社,已经吸收了9个合作社加入,周边十几个村子都靠养殖山羊增加了收入。特色产业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链条延伸到不同村落,连接起千家万户。

让绿色成为自觉的选择

恩施州林业局刚刚出台文件,调整了“十二五”期间的林木采伐计划。原定95.67万立方米的采伐计划,调整为完成35.5万立方米。“只有原计划的三分之一多。”恩施市林业局副局长谭鉴锡说。

简单数据调整有着“不简单的意义”。“十一五”期间,恩施林木采伐100万立方米以上,平均每年20万立方米左右。而调整后的“十二五”采伐量,每年只有6万立方米就够了。按照每平方米林木1000元左右的价格计算,少采伐的林木价值6亿元以上。恩施州去年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才40.4亿元。

算完这笔账,谭鉴锡仍然坚定地说:“减少林木采伐计划,值!”

大别山是武汉城市圈的生态保护带,武陵山、秦巴山等更具有生态屏障意义。地方既要发展,生态也得保护,是这些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绿色成为他们的自觉选择。恩施州把“生态立州”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到了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大别山地区的黄冈市则提出“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要求。

层峦叠嶂的大山中,不仅工业项目环保优先已经成为共识,记者还看到,保护绿色的艰巨任务已经在向广阔的农村和广大农户延伸。恩施州近年来建成55万口沼气池,让全州农户60%以上用上了沼气。州农业局副局长肖刚清同志告诉我们,55万口沼气池的使用每年可减少200万亩山林的砍伐。“粪便作沼气、沼渣当肥料。”他说,“一口沼气池连接起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收获了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益。”

即使是“红色”大别山的发展,也把“绿色”作为了“底色”。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生态环境是黄冈最宝贵的资源、最大的后发优势。“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等宣传语,彰显出每个县域的特色,成为认识大别山的新坐标。

采访组成员:张小影 马立群 魏劲松 郑明桥 魏永刚 潘笑天

执笔:魏永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