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飞鹤” 不涨价的背后
——访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
本报记者 林火灿

记者:按理说,生鲜奶供应有淡旺季并不奇怪,但今年的“奶荒”却备受关注。为什么今年的“奶荒”这么严重?

冷友斌:今年的“奶荒”向整个行业传递出了产业升级亟待提上日程的强烈信号。总的来说,造成“奶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的养殖模式导致供应格局失衡。我国鲜奶生产者有大牧场、小牧场、合作社、散户奶农等,其中散户奶农的比重仍然较大。但是,散户奶农在资金、管理、技术等瓶颈因素制约下,很难做到鲜奶保质保量供应。同时,散户奶农养一头牛一年顶多挣4000来块钱,和进城打工相比收益太低,而且十分辛苦,他们养牛的积极性自然受到打击。目前已经有一些散户选择杀牛卖牛,退出奶牛养殖业。另一方面,我国原奶生产成本较高,和国际市场相比要高出不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乳制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生产企业很难拿出一部分利润转移给上游的养殖业,最终导致养牛不赚钱的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奶荒”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原料奶市场陷入价格波动过大的状态,也会使市场再次出现“抢奶”现象,最终使生鲜奶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乳制品产品质量也将面临巨大风险,全行业苦心经营起来的发展秩序和环境将再次遭到破坏。

记者:在一片“涨”声中,飞鹤基本价格没有变动。这轮“奶荒”为何对飞鹤乳业的影响不大?

冷友斌:这轮“奶荒”对飞鹤乳业并没有什么影响。这主要受益于飞鹤多年来打造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从2005年开始,飞鹤通过全产业链建设,已经实现把乳制品加工环节和奶牛养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产业链里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而是利益诉求本质上相一致的利益共同体。更重要的是,飞鹤利用全产业链的优势,做好全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

记者:2011年,飞鹤把规模化牧场交给专业团队运营管理的时候,外界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产业政策。您当时主要出于怎样的考虑?

冷友斌:我们搞了很多年的全产业链建设,但严格来说,当年的那种模式和我理解的全产业链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完成标准化、规模化牧场建设,解决了奶源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后,飞鹤引入地方资本投资牧场,主要还是遵循现代企业专业化生产分工的规律,但并没有放弃“对奶源100%可控”这一基本原则,飞鹤和牧场之间,是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从近两年的实践看,牧场与工厂在所有权方面的分离,实现了“专人做专事”,更能督促担负婴幼儿奶粉加工任务的工厂严把奶源质量关。从某种意义上说,飞鹤成功打造了乳制品行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升级版。

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在全产业链各环节专业化服务体系搭建完成之后,全面构建系统化的诚信体系,要让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充满契约精神,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记者:国外同行是如何做好淡旺季鲜奶的平衡供应的?

冷友斌:国外很多都是通过人工育种来调节产奶淡旺季的问题。比如冬季进入产奶淡季,奶牛单产下降的情况下,就采用人工育种技术,加大泌乳牛存栏量,保证持续的产奶。这种做法可以使鲜奶供应长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这需要建立在规模化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

记者:大型企业具备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实力和条件,但中小型企业怎么办?

冷友斌:其实,全产业链建设中,上游奶源基地建设,并非规模越大越好。所有的企业都来发展万头牧场,也不现实。我认为,像合作社和中小规模牧场,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不过,中小规模牧场的投入也不小,一个1000头规模的牧场大概需要投入6000万元左右,而且其中还涉及很多技术和管理门槛。所以,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发展奶源基地,实现奶源的控制和管理。

记者:加快行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是否有利于解决“奶荒”问题?

冷友斌:按照市场发展规律,乳制品行业确实已经到了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进行行业整合的时机。全行业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以寻求一种互补和平衡,要避免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

单从原料奶市场看,要彻底解决“奶荒”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融资配套等,帮助奶农从散户养殖向合作社、小牧场模式转变,从而降低饲养成本,逐步提高散户奶农、中小规模合作社的养牛积极性,避免“奶贱伤农”、“奶贱杀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