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2013年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市场成长的拔节声
齐 平

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2013年的资本市场表现平淡,缺乏明显的获利机会。

股市方面,自2012年5月暂停IPO以来,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沪深两市没有一只新股发行。而二级市场上,除了一些结构性的板块行情,大盘几乎波澜不惊;债市方面,随着彻查丙类账户等一系列行业整肃的展开,尤其是资金面紧张带来的利率走高,各类债券的发行和行情进入“冰川时代”。

但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年间的资本市场建设,不难看到,市场变革和成长的力量由萌生到集聚,发展和规范的脚步坚定而扎实。2013年注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突破。被称为“资本市场金字塔基座”的“新三板”年初正式揭牌,短短一年间扩板至全国,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到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和券商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股权融资结构就此搭建完成;阔别18年的国债期货重启,动力煤、石油沥青、铁矿石、鸡蛋期货等9大品种登场,服务实体经济有了更多支点。

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13年依然发生了一些影响市场的“黑天鹅”事件。在对“光大乌龙指”、万福生科造假上市等违规事件查处的过程中,规则得以进一步确立,监管边界得以进一步厘清。IPO财务检查、排查丙类账户、查处基金“老鼠仓”,使证券行业经历了转型的阵痛。

在最大限度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放松行业管制,推动证券业加速向现代财富管理者的角色转型;有利于投资者利益长远保护的现金分红制度、退市制度不断完善,逐步落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013年的最后一个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优先股试点等一项项全局性、根本性改革措施密集落地,剑锋所向,直指资本市场制度积弊。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取向的改革逻辑,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产业的整合、新兴产业的培育、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无不呼唤一个公平公开公正、透明规范的资本市场。

去年12月,本报曾刊发《期待股市的暖冬》一文说,“冬天不要砍树,因为到了春天它们还会向上生长。”随着改革全面推开,我们分明听到资本市场正在奏响的“春之声”。

展望来年,我们种下期许的种子,等待发芽:

以新股发行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在有效激发资本市场活力的同时,成为推进各项改革的突破口;

作为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场所,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不断完善,将资金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实体经济,成就一批中国的通用、杜邦;打造中国的“硅谷奇迹”;

作为以投资者利益保护为根本出发点、保障投资者合理回报的市场,给广大城乡居民带来财产性收入增加、养老金保值增值的福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