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连绵,冰封雪裹,万物萧瑟,这里是亘古蛮荒的喀喇昆仑山。在这片看不到绿色的“生命禁区”,新疆军区某团天文点边防连建连戍边54年,经历了战火洗礼和上千次重大任务考验,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荣立集体一等功,成为挺立云端的钢铁哨卡。
12月5日,记者登上天文点边防连海拔5390米的哨所,与“90后”官兵并肩站在哨位上,不禁感叹,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代代官兵不惜付出健康甚至生命,无怨无悔卫国戍边?“忠诚、奉献是军人的天职,然而,弘扬官兵一致优良传统,情同手足,生死相依,是连队半个多世纪坚守生命禁区、屡创戍边佳绩的重要原因。”站在记者身旁的天文点边防连所在团政委宗建明深情地说。
“藏在云端里,守在冰峰间,人若问我冷不冷,我说这里春满园。”大学生士兵郭建军对连队的温暖体会很深。“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巡逻任务,途经一条冰河,河不宽,水很急,看着混浊的水裹着冰块上下翻滚,我很害怕。这时,连长侯法营脱掉棉衣,一下把我背起来,一步步蹚过冰河。那次,连长在冰河中来回走了6趟,把我们6名新战士一一背过河去。晚上,我打了一盆热水要给连长泡脚,连长坚决不让。我当时都急哭了,在刺骨的冰河中连长能背6名战士过河,我只想给他泡泡脚,咋就不行?”
一张老照片记录的瞬间,令记者感动不已:冰天雪地里,一名干部把一名战士的脚紧紧抱在怀里,脸上挂满冰霜;另一名干部在一旁帮战士吸氧,帽子和肩头覆盖着积雪。照片中的战士叫吴昌斌,现任团政治处副主任。“17年前,我当兵来到天文点,第一次参加冬季巡逻,在翻越海拔5452米的一个高地时晕倒了,口吐白沫,双脚没了知觉。老连长曹国胜立即解开大衣,撩起内衣,将我的双脚紧紧焐在他的胸脯上。”说起当时的情景,吴昌斌眼里漾出泪花,“这一辈子,只有我的亲妈和我的连长用身体为我暖过脚!”
在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45%、守防区域都在5000米以上的天文点边防连,干部老兵对新战士的呵护,不少时候显得“很不通情达理”:新战士上山第一周不参加站岗巡逻,上卫生间也必须有人陪;高原反应较重的新兵,都会被连队干部骨干一对一死死盯住,纵使反应严重头疼恶心吃了就吐,也会被逼着吃,因为只有多吃才能挺住;风雪中巡逻执勤,途中休息,即便再困再累,也不许片刻打盹,防止一“睡”不起。
“危难关头官兵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在生命禁区就是生命的保障。”一个经典故事,在喀喇昆仑千里边防线上流传至今。2008年3月初的一天,二班“大力士”刘兆杞病了,先是头痛发烧,几个小时后就神志不清了。军医诊断,小刘可能患了脑水肿,必须送去治疗。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人的生命十分脆弱,别说脑水肿,就是感冒都可能夺去生命。
3月的喀喇昆仑冰封千里,下山比登天还难。时任指导员许国雷的哨音响了,几十名官兵紧急集合,操起铁锹镐头,护送刘兆杞下山。兵车行至81公里处天神达坂时,1米多厚的积雪挡住了去路。达坂上,积雪绵延10余公里,只凭几十把铁锹镐头,能打开生命通道吗?“兄弟们,为了战友的生命,我们舍命也要挖出一条路来!”许国雷大吼一声,几十双手不停地挥动起来。累了,吸两口氧接着刨;饿了,啃两口馕继续挖。
在被阻道路的另一端,闻讯赶来的神仙湾边防连官兵也在争分夺秒挖雪开路。两个连队,一个目标,不惜一切抢救战友生命。第三天中午,两路官兵会师了,生命通道伸向远方。继续登车前行,护送的官兵发现,10余公里路两边的雪墙堆得比车还高。至今很多人仍觉得不可思议,在坐着喘气都很困难的雪山之巅,就靠百十双手,何以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
官兵一致、甘苦与共、生死相依,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是天文点边防连官兵从无数次艰苦卓绝的边防执勤中凝聚成的信念。今年4月,连队奉命赴高原某地执行驻勤。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夜晚,穿得再厚,几分钟也会被冻透。“开始几天,野外露营,连队干部党员总是把唯一的运兵车让给下哨的战士取暖,自己钻进睡袋,躺在雪窝里。凌晨两三点,天气最冷,营长刘新军就悄悄从睡袋里钻出来,用汽油炉子煮一锅热面条,让每个战士吃一碗暖暖身子。野营帐篷架起来后,门口睡的都是干部,他们用身体为战士挡风。”说着那些天的经历,战士刘新疆又激动了。
“官兵一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军确立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一,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我军建军治军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军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力量源泉。”和田军分区政委杨小康告诉记者,今年,天文点边防连已完成徒步巡逻2200余公里、处置突发边情80余次,排除各类险情60余次。
喀喇昆仑的夜晚宁静清澈,满天繁星恍如童话世界。排长马小军对记者说,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执勤官兵们又将徒步向海拔5492米的巡逻点位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