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海口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并首次出现大气中度污染。主要原因包括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输入,逆温天气,汽车尾气、施工粉尘污染加重,二次污染物臭氧生成等。针对PM2.5“破百”,海口市已制定了控制城市承载力、构建生态绿地系统、设定产业进入门槛等应急方案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海南海口市的优势。然而自12月6日始,海口却连续出现空气污染,10日上升为中度污染,11日出现雾霾天气,绕城高速能见度不足50米,不少市民购买了空气净化器。“我选择海口定居,就是因为这里空气好,没想到也出现雾霾天。”退休工人秦启民显得很无奈。
海南省监测站数据显示,本月海南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海口12月10日AQI(空气质量指数)为174,PM2.5最高小时浓度为165微克/立方米,日均浓度为133微克/立方米。这是海口按新空气标准监测以来首次出现中度污染。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保光认为,海南空气质量下降主要源于大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输入,也与本地地理气象条件和局地污染排放有关。大气污染输送后向轨迹分析显示,12月4日至10日,除6日的气团来自华中,其余6天均来自华南。12月上旬,广东广州和佛山、广西北海、湖南长沙和株洲等重点城市AQI为120至250之间,集中出现轻度至重度污染天气。含有大量污染物的气团随冷空气南下,越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口,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造成海口空气污染的另一原因是逆温天气。逆温出现时,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海南冬季易发逆温天气,导致大陆性气团远距离迁移带来的污染物累积。
此外,海口空气污染物也有一部分来自本地,汽车尾气、施工粉尘污染日益加重。“以前阳台的栏杆不用擦,现在用手一抹一层灰。”家住海口市实验中学附近的王惠民感慨地说。
此次海口空气污染,还显现出另一威胁,即二次污染物臭氧。监测显示,海口12月4日、6日、9日AQI首要污染物为臭氧。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吸入过量对健康有一定危害。韩保光说,远距离输入的污染物叠加本地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海南强紫外线照射下,经光化学反应,容易生成较高浓度的臭氧。
12月15日,一股强冷空气进入,海南大部分地区开始降雨、降温,空气质量随之得到明显改善。然而,PM2.5“破百”已拉响了海口环境污染警报。海口市紧急应对,已制定了控制城市承载力、构建生态绿地系统、设定产业进入门槛等方案。
经过对可建设和不可建设资源总量分析及区域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海口规划了城市规模:主城区规划用地面积限定为563平方公里,城市总建设用地最佳规模限定为300平方公里,总人口控制在250万左右。同时,海口选择了“带状组团+中心放射”的市域空间结构,即主城区通过隔离绿带分割为中心组团、长流组团和江东组团等3个组团,形成城市组团和卫星城镇集合体,使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低碳化和生态化。
海口正着手构建“一网、两带、两廊”的生态绿地系统。在主城区规划用地内,全市规划控制了近200平方公里生态用地;紧邻主城区,设立了78平方公里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18平方公里的雷琼世界地质公园等重点生态资源保护区。这些生态景观,构成海口城区周边的生态屏障,以实现“北有蓝色海洋,南有绿色森林,组团间有绿带”。
与此同时,海口将选择低碳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并把高新技术产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服务型农业作为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