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自主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匹黑马如何冲破“霾”伏
本报记者 董碧娟
北京赫宸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除尘器装置应用于山西漳山电厂。

“遛狗不见狗,狗叫我才走。”这是网友们面对近期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的吐槽,其背后是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的忧虑和无奈,科技人员也从中听到了对科学治霾的热切期盼。近年来,在我国电力工业除尘领域杀出了一匹黑马——北京赫宸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治霾的主要来源——火电厂大型燃煤锅炉等高温烧损的烟尘。他们自主创新的袋式除尘技术,可使烟尘排放浓度降为国家标准的1/6,且节约成本、操作简洁,已在全国30多家燃煤电厂成功应用,好评连连。这匹黑马究竟如何冲破“霾”伏?且看本报记者发自一线的报道。

苦功夫成就巧创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袋式除尘研究一直在业内颇有名气,让许多学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成果,北京赫宸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健飞就是其中一员。本世纪初,德国等国外企业的袋式除尘设备依靠高效率除尘在国内电力领域备受追捧。而在国外,这种新型除尘设备也早已广泛应用。当传统技术面临挑战,新兴技术受制于人时,赵健飞和他的团队先人一步瞄准了这个创新之靶。

袋式除尘的基本原理是以粉尘过滤粉尘,通过滤袋表面形成的粉尘层净化气体。大粉尘自动落入灰斗,小粉尘粘附在滤袋上充当过滤层。当粘附的粉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依靠压缩空气的动力像抖面粉袋子一样将其抖落。可三抖两抖,不仅耗能,滤袋寿命也难持久。曾有电厂1年换了3次滤袋,花费都够再造1台除尘器。

赫宸决心走出一条巧路,那就是以已经处理的烟气替代压缩空气,由滤袋内表面吹向外表面,由于清灰压力小,滤袋处于静态,在滤袋外表面和粉尘层之间形成气化层,破坏了粉尘层与滤袋外表面的粘附力,粉尘层自然脱落。由此一来,减少了滤袋因抖动产生的损耗,源头上解决了压缩空气中“氧”对滤袋的化学损伤,降低了清灰能耗。同时,他们还要研究一系列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能,让电厂无需在经济利益和环保之间二选一。

然而,面对复杂的工程环境,这一巧路子还需狠下苦功摸索完善。“技术的成熟只有通过发明人与用户的互动来实现。”赵健飞感慨地说。他们带着技术到京能集团的内蒙古京泰电厂试验时,确实吃了一番苦。用赵健飞的话来说,就是“吃住在除尘器上”。

由于电厂位置偏僻,他们每天得开600多公里的车。20多个工程师们全部集设计、司机、采购、施工于一身,连续多天每天只睡不到两个小时。为节省时间,用餐只吃方便面。30多米高的除尘器,每天要上下30多趟。女工程师董淑玲经历过许多艰苦工程,却在这一次默默淌下了眼泪……

创新的苦与泪没有白费。赫宸技术应用之处,用户们的掌声接连响起。山西漳山电厂是国内第一个采用静态除尘技术的60万千瓦级用户,电厂相关负责人郎鑫炎说,应用赫宸的技术,出口粉尘浓度稳定保持在13mg/m3左右,低于国家最严标准20mg/m3。相比传统除尘技术,滤袋寿命延长了一倍,每年能节省695万千瓦时电,节约运营成本250万元。

山西阳光发电有限公司张润成告诉记者:赫宸的除尘器系统简单、运行操作简洁。他们原创的密封阀门,可实现不停机切换检修,保障了电厂工作正常运行。除尘效果好,又经济实用!

活思路引来“慧”资本

技术过硬,商业模式也不能落伍。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出台政策,对采用新技术进行除尘设施改造、烟尘排放浓度低于30mg/m3(重点地区低于20mg/m3),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的燃煤发电企业除尘成本予以适当支持,电价补偿标准为每千瓦时0.2分钱。依靠这一政策,如果是单台600MW机组,年补助金额大体为600万元。

敏锐的赫宸牢牢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尝试BOT模式,即自筹资金建设除尘设施,靠电价补偿收回投资并盈利,最后转交污染企业经营,既减轻了污染企业投资压力,又为环保企业带来效益。对于这一模式,赵健飞还有深一层的考虑:依靠BOT相当于给自己搭建了证明技术实力的平台,倘若技术差、成本高,谁敢挑这个大梁?抓住BOT机遇打响企业品牌,进一步为他们的工程总包开拓市场,再力争用原创技术敲开国外市场大门,赫宸团队充满了干劲。

资本的眼睛最为敏锐。灵活的发展思路,为手握优势技术的赫宸再添竞争筹码,资本的青睐随之而来。以支持早期高科技企业著称的启迪创投首先递上了橄榄枝。启迪创投投资经理赵宇博士告诉记者:“节能环保行业在风险投资领域叫好不叫座。这些项目普遍偏工程性,时间长、回报慢。许多大型企业又占据了很大市场,初创期企业发展很不容易。”正因为此,启迪创投对环保企业的考察更为严谨。“之所以投资赫宸,不仅因为他们的技术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还因为他们拥有一支敢想肯干的团队。”

除了启迪创投,中关村创投、国家发改委引导基金富汇创投资、银杏天使基金等投资机构纷纷前来,用富有耐心和智慧的投资力助赫宸在短时间内将技术优势放大,在市场竞争中稳步立足。一棵环保领域的创新好苗就这样摆脱夭折的风险,在资本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3年间,赫宸以自主创新为原动力的同时,充分借助资本杠杆,在重重“霾”伏中闯出了一条阳光路,从成立之初年销售额500多万元发展到目前的1.7亿元。“预计明年的合同额将突破3个亿。”赵健飞信心满满。

好技术呼唤大市场

随着国人的目光更加集中到空气质量上,袋式除尘——这一除尘效率高、被称为PM2.5克星的新兴技术越来越为大众所知,业内对其讨论也逐渐升温。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原秘书长肖容绪告诉记者:“袋式除尘的除尘效率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达99.99%,烟尘排放浓度达到10mg/m3以下,甚至可达5mg/m3以下。对PM2.5的捕集率高达99.2%,相当于让其无处可逃。”

尽管袋式除尘如此高效,并在我国钢铁、水泥工业领域已经普遍采用,可在我国电力工业领域,它却仍然没有占据主流。“这是一种‘习惯’的阻力,传统的电除尘技术在烟尘排放浓度并未按国家规定标准严格执行的情况下,一直在业内独大,目前电厂中80%仍在沿用。但它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空气污染治理需求了。”肖容绪说。

原来,电除尘是利用静电场使气体电离从而使尘粒带电吸附到电极上,尘粒积攒到一定厚度,再通过振打使其脱落。可一振打,细粉尘又重新飞起来,对PM2.5等微细颗粒物束手无策。山西阳光发电有限公司张润成告诉记者:“我们电厂原来就采用电除尘,但因为满足不了环保要求,后来都改成了袋式除尘。”

“电除尘技术在电力工业系统已经用了二三十年,系统对它是有感情的。”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教授江得厚如是说。也许正因为此,一种电除尘+袋式除尘的技术顺势而生,简单说就是让电除尘解决大粉尘,细微尘粒留给袋式除尘。

可这种看上去两全其美、合情合理的技术,却似乎越来越不“给力”。“我们考察了50台电袋除尘器,就有37台出现问题。很多电袋除尘器布袋寿命超不过两年半,而纯布袋除尘却可以用到六七年。”江得厚说,“这极有可能跟电除尘过程中臭氧、烟气等生成硫酸、硝酸进而腐蚀布袋有关。”

肖容绪说:“如果10年内,我们能将电力工业大型燃煤锅炉的除尘设备的80%新建或改造成为袋式除尘器,必将极大地减少PM2.5的污染,并且投入不会太多。”

但现实却是袋式除尘技术想敲开电力企业的大门有点难。以赫宸为代表的怀揣好技术的创新企业很无奈也很着急。他们迫切期待电力企业尤其是各大发电集团向他们开放除尘市场,哪怕是做示范工程也行。他们相信,事实定会让电力企业对袋式除尘技术刮目相看!

■ 采访感言

治霾先治机制之“霾”

□ 董碧娟

“一开讨论会,搞电袋除尘的和布袋除尘的都坐不到一起去。”采访中一位电厂负责人如是说。一个技术分歧竟如此“水火不容”,可见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纷争了。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火电厂设备试验研究工作的江得厚教授感慨地说:“目前我国环保行业环境有些复杂,很多竞争都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我们呼吁应该用技术、用经济规律来竞争,而不是别的。”对我国环保领域的创新型民营企业来说,面临的一个最大难点,就是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

PM2.5的严重污染对我国袋式除尘行业而言既是大挑战也是大机遇。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正跃跃欲试打算以实力说话,赢得市场。可以赫宸为代表的新秀们,虽技术不俗、敢闯敢拼,却普遍面临创新优势难以在竞标中被认可,优良技术缺乏平台示范推广的难题。

一边是人们对于空气质量改善的急迫,一边是好技术难以大施拳脚的无奈,无论是民众、企业和专家都广泛呼吁:污染企业和环保企业应联起手来推广高效、实用、经济的技术,还百姓一片蓝天!好技术能否顺畅地打入市场有赖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要除空气之霾,先得把不利于好技术应用的机制之“霾”除掉,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好技术发力,为创新松绑。相信除了这种“霾”,蓝天白云必将早日重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