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意回来了,就是好日子
□ 徐 达

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需要我们以细腻灵动的眼光来发现和唤回。

告别学生时代,并由学术圈转至媒体,社交平台亦大不相同。几日前突然恋念旧日平台,打开很久不上的“人人网”,看到研究生时同宿舍一容貌姣好的女孩儿“秀”旅行,其中一张是杜甫草堂的茂林修竹,下配文字:关于杜甫草堂,我想到了电影《好雨时节》。看到此,笔者不禁沉吟,人文景观之美不同于纯粹的自然之美,最妙曼之处在于其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可是,如今的孩子们乃至和我一般大的青年,竟对浣花溪畔“诗圣”草堂的故事和诞生在这里的琅琅诗篇一无所知,提起草堂,居然只记得它是一个现代电影里男女主角邂逅的场所。

或曰:千余年前的诗篇和千余年后的电影同样是文艺传播形式,雅俗高下本无从判断,前者含蓄而意蕴无穷,后者直观而光芒四射;沧海早已变桑田,新的文艺形式更适应新的时代,只记得电影又何妨?但文艺形式乃自古至今传承,不知旧,焉知新?尤其在近代欧风美雨挟裹西方文明而来后,东西方文化的交锋和争鸣非只言片语可言尽;历经了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如今的孩子身上,多了现代与新潮,却少了古典与精粹。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笔者记得,《国风》、《离骚》的辞章,孔孟、老庄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诗篇,苏轼、易安的词调,“西厢”、“牡丹”的故事,“三国”、“红楼”的世界,伴随了我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现在想来那些物质上相对单调的日子,却不乏朴素的愉悦和诗意的想象。记得高中时代在筒子楼里上课,每天清晨早操后,伴着鸟儿的鸣叫和第一缕朝霞,教室里书声琅琅而起。年少的我们或许并不全懂得这些诗句辞章的意蕴,在此起彼伏的记诵声中却能领略到很多乐趣。记得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诵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惟美的秋日黄昏如在眼前。时至今日,这些辞章还下意识在耳边回响,随着时光流逝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这些句子如越陈年越香醇的老酒,总能带给我诗意的回想,让我得以更睿智、淡定且悦然地生活。

一位仍在学术圈的学友,酷爱金石学,每日辨识文物、研习字画。一日挥笔书就李白的《将进酒》后,发微博言,“每次书写《将进酒》,总会想起年少读诗背诗的时光,那会儿,真好”。笔者也珍惜那些日子,以及伴随而来的诗意。隐约感觉得到,未来将以怎样的繁杂琐屑,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生活将以怎样的庸碌世故,消融这份诗意与想象。如果说我们将以一生浸淫其中的是入世的现实,那么,请保留一颗诗意的心。人乃万物灵长,岂能异化为现代工业流水线上一个扁平的零件?在这个谓之“多元审美”、“众声喧哗”的时代,如赵园先生所言,“士大夫的经世热情与有关的价值态度,至今仍活在知识者的灵魂中”。不独“知识者”,我们每个人只要保持赤子之心,那种感觉就不会遥远——这一点,似乎可以与年龄无关。正如当年风靡一时,激荡了一代人的北岛在《回答》中所言:“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其实,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需要我们以细腻灵动的眼光来发现和唤回。诗意一旦回来了,就是好日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