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改革,不妨多些耐心
□ 清 风

在没有更加公平的制度出现以前,高考制度很难改变。

对应试教育尤其是高考的口诛笔伐,近期多见报端,甚至有人提出了应试教育的“十大弊端”。然而我想,这种制度就没有优点了吗?

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36周年。30多年来,正是高考让知识分子真正体会到了高考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同时,高考为国家“科技兴国”的方针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所以,无论从自身还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高考改变的远不止一代人、几代人的命运,高考改变了中国。

我认为,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体现了一种至少到目前为止最公平的竞争手段和选拔制度,它使一大批寒门学子真正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选举人才的方式分为3种:察举、荐举和科举。汉代实行察举,魏晋南北朝实行荐举,隋以后实行科举。可见,实施科举之前,人才的发现和选拔除了世袭就是推荐了。世袭自不用说,推荐的路子一是遇见“贵人”相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徐庶走马荐诸葛;二是想方设法贴近帝王自荐,如毛遂以门客之身自荐使楚,伊尹以烹饪之术接近商汤。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才给一大批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于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蓝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头悬梁、锥刺股”。

高考的另一大优点是使大家重视了知识,这一点也类同于科举制度。科举之前知识分子可谓“百无一用是书生”,直至科举的出现,知识分子的地位才空前提高。状元高中后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真真切切地让人们体会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含义。

然而,千年科举的弊端不可避免,八股取士的呆板注定了中国在科学方面碌碌无为。而现代高考恰恰弥补了这种缺憾,不仅自然科学,经济、艺术、外语、管理等各种学科也粉墨登场,这又是高考的一大优点。

然而如前所述,高考的弊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模一样。”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指出,目前中学和大学教育的基本问题是:课程太满,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不能培养自己的爱好,创新人才难出。我想说的是,岂止中学和大学教育,应试战车都已开进幼儿园了!

但是,在没有更加公平的制度出现以前,我认为高考制度很难改变。我们的国家和教育部门也在积极探索高考制度的改革,这需要时间。以往所谓的高考改革,比如招收委培生和自费生、保送生制度等,都付出了相应的成本,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近年来,国家在素质教育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比如在考试内容上推行“3+X”,作文题目多种多样,外语增加听力考试,在一些试题中加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元素,都是在向“考能力”方向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北师大著名教授王策三的话,“考试有它固有的局限性,既要积极改革,又不要理想化”。我想,我们还是耐心一些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