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味道的 哈尔滨
□ 孙潜彤

哈尔滨人很满意自己的城市,常常发自内心地呼朋唤友来印证一下。我觉得哈尔滨人还不够自信,她应该就叫——东方哈尔滨。

在房地产说了算的千城一面中,或大或小的城市纷纷“拆”去了原本的味道。哈尔滨却固守原汁原味,划道红线保护着。是不是仿佛凝固一切的寒冷反而增强了抗拒诱惑的稳定性?

朋友很用心地把我安排在“手风琴”式建筑——国际饭店,“这间是诗人艾青住过的房”,轻描淡写地一说,勾起了我的参观兴致。连厕所也细瞧瞧,坐着的是栗木马桶圈,贴墙的是老式马赛克。向前敲“镜框”,犹自带铜声。饭店依样复旧,铜的就是铜的,不靠镀色;实木就是实木,不杂三合板之类,就是这不起眼的细节哈尔滨人也不糊弄。于是,100多年的老饭店,还像年轻时候那样有美感有质感。朋友自豪地说,哈尔滨这样的老地儿多了去了。“我带你转中央大街!”

我对建筑没有研究,只是走在这1400多米的老街上,感觉很舒服、很养眼。无论巴洛克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还是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风格的各色建筑,都有令人着迷的细部刻画和艺术渲染。不同的色彩、迥异的穹顶造型,错落相间,没有谁高人一头,各自灿然于方石铺就的街道两旁。这儿是马迭尔宾馆,那儿是华梅西餐厅……,墙上铜门牌述说着他们的身份和历史掌故。岁月荏苒,中央大街朱颜未改香如故。

一个城市这么痴迷于自己的味道。索菲亚教堂自不必说,连“文革”期间被拆除的圣尼古拉教堂也不曾被遗忘。这座纯实木塑就的建筑神品,不仅没有廊柱支撑,也没用一根钉子,如今按原比例复建在哈尔滨郊区的伏尔加庄园里,光彩重现。做这等功德事的是一位北大荒“荒友”——黄先生。他爽快地请我喝从0号到9号的“波罗的海啤酒”,他说到哈尔滨不能不喝酒,他说原先没想创收,只是弥补一点城市遗憾,圆自己一个梦。不料充满俄罗斯风情的伏尔加庄园却成为哈尔滨的一张新名片。梦想,无意间化为生产力,多牛!

我开始下些功夫追寻哈尔滨味道的源头。这座从来没有围墙的城市,开放气息从建城伊始弥漫至今。先后有33个国家的侨民聚居于此,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仅先后居住过的俄国侨民就达20万之众。宽和大度、兼收并蓄的城市气质,从那时起就流淌在血脉里了。

哈尔滨之美,仅耽于外貌,还不足以让人欣羡。哈尔滨人的性格、说话的腔调,咱也喜欢,那么爽直周正。可贵的是,还那么懂生活。

休闲时光,哈尔滨人或者坐在了咖啡馆,或者去了啤酒屋豪饮,再不就是去了歌舞剧院。他们愿意引用柴可夫斯基的话:“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既然是最好的礼物,哈尔滨人一把抢下来说“我要”。然后,静下来,慢下来,全身心地泡入“艺术浴缸”,那个美啊。离开了艺术的奔忙,即使整天开大奔去上货卖货,挣多少钱哈尔滨人也不愿意。他们说:图啥呢?工作不过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如果天天月月年年都被“手段”充满,没了目的,啥都没用。

留得悠闲给艺术,我闻到了,这是哈尔滨骨子里的味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