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冬自有粥米香
□ 刘绍义

粥看似不起眼,却是淡薄之中滋味长。

“粥米”一词,在我老家,给坐月子的妇女送的礼品,就叫“粥米”。这除了说明刚生过孩子的妇女多喝粥利于消化吸收、利于身体恢复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粥米”含有谦虚之意,意思就是说自己送的礼品薄。

其实,古代也有把粥称为“米”的,不过不是“粥米”,是“双弓米”。宋人陶谷《清异录》上就说:“阳翟人单洁,家中贫困,有次亲友来访,只能以稀饭招待。他不好意思直言,只告诉亲友说:‘请君啜饮双弓米。’”在古代对穷人而言,米就像珍珠一样贵,所以煮稀饭时,尽量少放米,多兑水,这样子煮出来的粥又稀又清,称为“薄粥”。

因为米的珍贵,所以古人对粥格外重视,对粥的称呼也非常详细,厚一点、稠一点的稀饭叫“饘”,薄一点、稀一点的稀饭叫“酏”。除此之外,粥还有“水饭”、“法乳”、“滹沱饭”、“解脱浆”等异称。看样子,这不起眼的粥,真要吃起来,还真是淡薄之中滋味长哩。

其实,古代造“鬻”这个字时,就是专门为煮粥用的,是米在“鬲”上煮时的形状,上面“米”字两边的“弓”,就是煮米粥时冒出的水蒸气。就是因为粥有这么漫长的历史,所以爱粥的文人更是不胜枚举。就以宋朝为例吧,张耒曾在自己的《粥记》中告诉好友潘邠老:“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南宋诗人陆游更是食粥颂粥的高手,他在自己的《食粥诗》中这样写道:“世人个个学年长,不语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当然,作为粥,还是节日里人们吃得最多。古代无论立春、元宵、寒食,还是冬至、腊八、腊月二十五,人们都喜欢吃粥。苏东坡在《立春》诗里就有“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的佳句。元宵时喝白粥以迎蚕神,求蚕神新年给一个好蚕事。寒食吃粥,我们可以从晋人陆翙《邺中记》里看得出来:“寒食,煮粳米及麦、橘、杏仁为粥。”

冬至喝腊八粥,更为常见。冬至这天,人们吃红豆粥,禳避疫疾。南北朝时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赤豆粥以禳之。”腊八吃粥源自印度,释迦牟尼腊八这天悟道成佛,为了纪念他,大家都在腊八这天就吃各种各样的粥。

至于腊月二十五这天吃粥,吃的是“人口粥”或者是“口数粥”。江南人在腊月二十五这天,无论穷富,家家都煮红豆粥,不管大人小孩,人人有份,即使不在家,也要给他(或她)准备一份,这份粥一直留到年三十,直到外出的人赶回来吃上团圆饭。不仅如此,连自家养的小猫小狗也有一份这样的红豆粥,俗话说,“猫狗是一口”嘛。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六中就说:“(十二月)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有猫狗者亦与焉。”

有人考究吃粥的历史,认为吃稀比吃干要早得多,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粥的营养保健作用,是后来发现的,开始人们食粥应该与当时的生活水平有关,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今天的生活。记得我小时候睡前就喝过不少粥,寒冷的冬天,吃上两碗粥,确实又暖和又撑饿,能让自己睡上一个好觉,不像现在的粥味道美营养富,那时候就是为了一个饱。其实,过去不少名人,当时吃粥也是为了一个字——“饱”。

我在读《宋史·范仲淹传》时,知道他年轻时也受过不少苦。《宋史》说,范仲淹年轻时发愤读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还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当年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他在《乞米帖》里说:“拙于生事,举家食粥已数月,今又罄竭!”这个当年贫困潦倒的书法家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他的墨宝已价值连城,哪一幅都够他吃一辈子的。如果《乞米帖》至今犹存,人家早富得流油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