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透过他们,感受中国经济的温度
□ 梁 婧 武晓娟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更让我们透过一个个经济人物,感受他们传递出的正能量。

说起偶像,人们的思维往往会直接蹦到娱乐明星、风云人物上。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盛典,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群经济“偶像”。看他们,你可以感知中国经济温度、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看他们,你可以感受到促使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正能量和那股“劲儿”;看他们,让“平凡人”的经济梦也激情澎湃、热血翻腾!

□ 榜样正能量  

11日上午,离央视财经论坛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从事在线教育的赖俊宾就坐在了会场里。他是奔着马云来的。“马云?这场没有他啊。”“不会吧?我就是听说有他发言,我才来的。”赖俊宾虽然一脸失望,但既来之则安之,他还是准备听一场没有马云的演讲。

为什么喜欢马云?赖俊宾告诉记者,“我是做在线教育的,马云从事的在线商务几乎是我们做在线人的偶像”。

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2004、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作为商界明星可谓无人不晓。“淘宝”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行为,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而10年前,“淘宝”还是一个没有人气的小网站。马云的成功,在为千万中国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屌丝逆袭模板的同时,也搭建起一个快速创业的平台。

同样拥有庞大粉丝群的,还有刚刚获得“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大家都强调大数据应用的今天,小米最注重的是‘用户体验’。我们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用户意见,让消费者参与设计,把消费者的参与感做到极致。”雷军说,“‘做用户’的思路不仅仅体现在小米手机上,它的品牌和模式可以覆盖很多领域。除了手机、电视、路由器,以后还将开发新型豆浆机、电饭煲等。”

雷军迫切地想改变什么,想用他所知道的、强大的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领域的转型升级。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小米——这个创办不足3年的公司能在各种商战中存活下来、活得长久,更要活得精彩。“一些伟大的企业最后趋于平庸,是因为做得不够极致,一定要保持专注、贪婪、坚持做的创业心态。”雷军表示。

这不仅是雷军的成功秘诀,纵观走在中国经济前列的各类风云人物,如厉以宁、柳传志、董明珠等,均是如此。他们一方面不断求新求变,紧跟时代节奏;另一方面,又保持着执著的人生态度。

正是秉承着这种执著的态度,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今年83岁高龄的厉以宁依然奔走在调研的第一线,坚持每天写作论文1000多字。支撑他的是责任、是梦想,是对于中国经济和广大学子的“放不下”及“青出于蓝”的期盼。在2013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他依然在传递着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和正能量——“要有自己的梦想,要有坚持的力量,不能半途而废。”   

□ 文化那股“劲儿”

2000、201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柳传志有句名言,“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在央视财经论坛上,他一改往日的严肃,轻松诙谐地卖起了猕猴桃,“吃了猕猴桃,没头发的能长头发,白头发的能变成黑头发喽!”引起笑声一片。底下有人捧哏,一个卖电脑的,咋想的要去做农业?答,“在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当下,吃得放心,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而且,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愿意溢价吃到安全食品,这就给了现代农业很大的盈利空间”。

但隔行如隔山,用鼓捣电脑的手和脑去做水果,真能成吗?对此,柳传志回答得很认真,“优势就在于我们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我们做农业,会像做工业一样认真”。

把企业文化看得比灵魂还重要的,是本届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有些人觉得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企业活得更好的助力。但对像徐工集团这样的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可以说是支撑我们至今还活着的重要原因。”

在采访过程中,王民几次表示,装备制造业苦,装备制造人更苦,“做装备制造的人要能够守得住、耐得住。因为他不是一夜可以成功的,也不是一口气可以吹上去的。所以,做装备制造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用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来努力”。而能让类似徐工这样的装备制造企业支撑下去的,就是“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

有此感受的不仅仅是装备制造业。格力专注于空调产品,对技术“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劲儿”;双汇国际在收购时坚决做到文化融合的“包容劲儿”;新松机器人直指机器人最高端的“闯劲儿”,都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 平凡人的“豪情”

杨建华是一名来自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结构车间的铆工。能作为这次获奖的中国技工代表之一来到北京,他觉得很幸运,“以前只是闷在车间里干活,觉得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这次来听听,能多了解些外面的形势,干起活来也更有奔头、更有劲头”。

像杨建华一样,人们印象中只会在车间里闷头干活的中国技术工人,正是本届经济年度人物特别奖的获得者。将此奖项颁发给这一群体,社会各界都觉得当之无愧。

今天,转型升级、增强国力需要高端的技术,但更需要最基层的践行者。中国技术工人用双手托起了“中国制造”,拧动了转型升级的开关。无论驶向深海的“蛟龙号”,还是遨游太空的“神十”,不仅出自他们的双手,也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因为正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如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所说,“中国制造业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依靠着这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与技术工人同样入围候选人名单的中国网商,最终却与奖项失之交臂。对此,“80后”创业者沈子凯觉得有点失望,“中国网商大多和我一样是草根阶层,在传统市场上,因为起点高,很难有可能去找寻到合适的机会。但是,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空间,你可以1万元创业,也可以1000元创业,既为优化国家就业形势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新生力量。”

其实,不论是中国技工还是中国网商,代表的都是那些用自己点点滴滴的小努力来创造价值的各行各业的“平凡人”。正如与材料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上海汽轮机厂工程师刘霞说的,“人就像材料。也许有些是金银,有些是钢材。但只要用对了地方,你就是惟一且不可替代的,你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