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张立群

《决定》通篇充满改革精神、改革思维、改革勇气,围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提出了大量新论断、新举措。而所有这些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大提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仍然是改革的根本目的。这是把握各个方面改革关系的基本逻辑起点。

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了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为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了新的准则。根据这一准则,《决定》要求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决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要求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包括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资源价格,都要更多由市场决定。《决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强调重点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权力运用,《决定》还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强调了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等三个要素,提出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的具体部署。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具体部署。

《决定》还对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环境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职能与定位。《决定》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决定》对改革战略的实施,制定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形成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学习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可以深切感受到,一场全面谋划、周密部署、全体动员、决心坚定的改革攻坚战,已经吹响了进军号角。

受世界经济繁荣,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大约从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下。这一市场供求关系支持了经济低水平快速扩张。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购买力显著降低,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明显降低。受其影响,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2003至2007年出口年均增长率为29.2%,2008至2012年降低到9.4%。国内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受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和城镇承载能力的限制,近年来也进入了调整期,汽车、住房市场增速明显降低。受其影响,汽车、房地产以及重化工原材料、能源、交通、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市场需求增速也明显下降。由于市场供不应求期间各种产能持续快速扩张,当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速下降以后,必然出现市场供大于求和普遍的产能过剩。必然迫使企业从低水平快速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劳动力、土地、水、矿产资源等要素价格持续攀升,污染排放的治理费用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必然结束粗放、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必然迫使企业转向集约的、注重资源节约和污染控制的方向转变。

这些变化就是经济由粗放、低水平、低成本快速扩张模式,向集约、质量效益模式的转变,就是经济的转型升级。由于市场和成本条件的变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经济转型升级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市场、成本等条件变化,会明显降低企业既有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动力,会降低经济内生性的增长能力,降低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下降,会减少速度型效益。表现为企业效益降低、财政收支困难加大,稳定就业也面临考验。在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和经济增速降低的背景下,长期积累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种种问题会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方面的困难,还会与社会矛盾增多相互关联,进一步加剧各种矛盾的复杂性。适应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有效化解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风险,必须不失时机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也引领中国的改革发展走进了历史新阶段。面对新阶段、新挑战、新任务,我们满怀信心。我们有改革开放30多年带来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我们有经济社会巨大发展奠定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我们有长期积累的改革经验,有对各个方面改革长期、扎实、全面的认知积累;我们有对深化改革的普遍共识;特别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有三中全会作出的科学系统务实的改革决策与战略部署。这些必然使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对新阶段改革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推动与支持下,中国经济必将在新的起点上,启动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实惠的新一轮增长。未来在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支持下,预计经济增长的基础将不断得到稳固,增长的质量效益将不断提高。展望未来,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各个方面体制机制整体联动,互动性、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基础日趋稳固,经济增长新特征逐步形成和显露,预计将是这一时期改革发展的若干突出特点。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