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黄金” 还是数字游戏
齐 平

表明一个事物走红的,通常有两件事——山寨多、假货多。这两样,比特币在短期内就配齐了。紧随比特币之后,已经有莱特币、利特币等小伙伴纷纷登场;而在浙江,刚刚破获了中国第一起比特币诈骗案。

更能表明比特币“火了”的铁证,是靠“抢金”在国际投资界一战成名的“中国大妈”也转场到比特币了。今年6月才正式注册成立的“比特币中国公司”凭借日均6000万美元、占全球三分之一的成交量,成为世界第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

从黄金到比特币,好像跨界的步子有点大:一个沉甸甸亮闪闪,能打手镯能做金条;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存在硬盘里。而且,两者近期的行情差异,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经过不歇气的上涨,一枚比特币的价格一度反超一盎司黄金价。

几乎所有介绍比特币的文章,都配有一幅插图:一枚或者一堆金灿灿的硬币,图案是一个大写“B”,和美元一样,竖着打了两条杠。这个符号像是一种隐喻:横空出世的比特币,肩负着成为未来“世界货币”的使命。

说到货币,黄金和比特币就殊途同归了。比特币有“数字黄金”的美称,盖因其与黄金一样,有固定发行上限,无带来通胀之虞。

一个是曾经的通货,一个是未来的通货,可谓现行信用货币的典藏版和升级版。但与其说它们是货币,不如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各国普遍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对信用货币的信心缺失,才导致了这些货币替代物的热炒。

这种热情在“中国大妈”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是因为中国居民尤其缺乏投资渠道,因此尤其难以抵御投资神话的诱惑。“中国大妈”左冲右突,南征北战,面对热门品种不停切换,无非试图为资产寻找一只保值之锚。

这一次,大妈们似乎找到了。在单边上扬的市场中,大部分参与者是获利者。2008年比特币刚推出时,价格不到一美分;今年1月,大约10美元一个;最近价格最高时则接近7000元人民币,数年间升值百万倍。而据分析,中国炒家多数在300美元至400美元时入场。虽然比不了那些几乎零成本入场的挖矿者和先知先觉的交易者,但也有利可图。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承认,至少就目前来说,买入比特币是一笔好的投资,但他不认为这表明比特币的实验成功了。“我们建立一个货币制度的初衷,不是使得那些持有货币的人变得富有,而是让交易变得便利,让整个经济体获益。而这些比特币都没能带给我们。”

一个货币体系的生命力在于融通。对于比特币而言,要到现实世界的“碗”里来,只有冲开一条支付通道。但对于“世界货币”的过度追捧,正在使这个美好愿景变得模糊起来。剧烈的价格波动,只能使比特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支付变得更加困难。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了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这击中了比特币的命门。

如果没有充足的货币属性,只是作为一个承载涨跌的标的,投资就极易演化成击鼓传花的游戏。这是投资黄金和比特币共同的窘境。“中国大妈”还不能高枕无忧。

很多人将比特币热炒视为十七世纪郁金香狂潮的翻版。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的郁金香崩盘,并不妨碍作为植物的郁金香仍然到季节就开花。可是很难想象,一串数字崩盘后,能回到哪里去。

也许未来某一天,在街角的咖啡店,有人“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64位字符串。只是它的名字可能不叫比特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