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叠加的网购个人生活史,其意义不仅在于作为“理财神器”,更重要的是,通过购买行为累计下来的消费数据,也可以成为商家的“智囊”。
每年12月初,各大网购平台发布的年度账单都会让“小伙伴”们陷入一片兵荒马乱。“我今年是什么节奏”、“惨不忍睹”、“再网购就砍手!”种种“撂狠话”不绝于耳。的确,笔者一向自诩为理性消费者,一看账单不禁汗颜:在过去的一年中,笔者仅在淘宝就随手“淘”出12943.17元,74个大大小小的包裹让快递小哥狂奔20582.62公里。不过惶恐之余,对着自动生成的“网购自画像”也不由会心一笑:图上的姑娘一身白领行头,还牵着一只猫,那不就是我嘛。
这样的“自画像”,来自网购平台对消费者订单的大数据分析,最简单直白的例子就是,如果你大量购买零食,一定是个“吃货”;如果规律性地购买猫粮,家里一定有一只猫;如果除了本人的名字地址外,你还常付款寄往另外一个城市另外一个人名下,那这个人一定是你重要的人。个人的经济行为从来都直接体现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从这一点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转向互联网渠道实现,网购几乎已足够为消费者描绘出一部个人生活史。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部生活史并非只停留在“一笑而过”。以往在线下,种种冲动消费除了“削薄”钱包外“风过无痕”,除非一笔笔记账,否则几乎回忆不出来到底花了什么钱,哪方面支出最多。但是,现在各家平台的年度账单却让人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同时也对自己的消费观念有了个清醒认识。拿笔者来说,过去的一年“穿衣打扮”是笔者支出最大的一项,共消费6327元,回忆一下,衣柜里确实还挂着好几件从未穿过的崭新衣物,这样痛下“砍手”决心,倒也算是“有的放矢”。
但这些叠加的网购个人生活史,其意义还不仅仅在于作为“理财神器”,更重要的是,通过购买行为累计下来的消费数据,也可以成为商家的“智囊”。两个看似可笑的统计,足以证明这些数据作为“观星台”的价值:你知道吗?在网购平台上,消费者最喜欢购买军绿色的窗帘;尽管远离大海,但新疆消费者购买比基尼泳衣的比例却在全国最高。根据这些数据,嗅觉灵敏的企业就可以按图索骥,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生产制造自己的产品,并且根据细分的统计数据,在不同周期、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推广和投放产品。
即使没有最终形成购买,消费者的浏览历史一样能够描绘出每个人不同的特征和消费需求。而这样的描述最终会体现在营销端,在世界各国的互联网上,RTB(实时竞价)广告都已不是新鲜事,这让不同消费者在同一网页上看到不同广告的实现形式,同样是基于对消费者性别、年龄、收入的差异,以及不同关注类别和购买倾向的准确把握。
让我们再退一步,拉个全景,将目光投向整个电商行业,一笔笔真金白银形成的账单,其实还是网络经济的“晴雨表”,它也揭示出整个行业的变化趋势,同时为产业链上下游的行业提供参考。比如今年“双十一”促销中,西藏地区网民通过手机完成的订单笔数占比整体的29.1%,在全国范围内最高;25岁以下的女性用户,通过手机进行消费的占比达到46%。这样的数据,不但说明我国电商行业整体已进入成熟阶段,东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在不断缩小,也在为运营商的布网和带宽投入提示了新的方向。
一个个水滴般的小数据中,蕴含着一座“大金矿”,而从目前来看,其被挖出的价值不过是“冰山一角”,未来还将由此生发出形式更多的产品。不过,数据使用和隐私保护始终是硬币的两面,在数据挖掘中如何确保仅使用匿名信息,避免侵犯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如何打击数据的非法贩卖与应用,乃至如何在使用数据产品的情况下合理向消费者推送信息,这些都是“采矿人”未来不得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