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且绝大部分未经专业技能培训,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建设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娴熟业务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迫在眉睫,也是实现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缺口很大
11月21日,“第二届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在北京落下帷幕。经过层层筛选,来自全国的91名选手进入决赛,其中3人获得竞赛“特等奖”,另外几十名参赛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参赛选手们在比赛中表现出的高素质和专业技能令人称赞,但主办方告诉记者,我国目前能达到如此专业水准的养老护理员实在是太少了!
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截至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3%,并呈现增速加快、“空巢化”和小型化趋势日益突出等特点。与之相对应,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40万人左右,其中养老护理员不足30万人,持证上岗者仅有不到6万人。
“养老护理员作为新兴职业,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政部副部长姜力说。
从养老机构需要的岗位看,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测算,到2020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超过850万张,按每3张床位配备1名护理员计算,需要超过280万名养老护理员。从居家和社区养老需要的岗位看,目前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到2020年将增加到4500万人,除去机构养老,届时将有超过3650万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按通常每10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配备1名护理员计算,将需要超过365万名养老护理员。此外,2020年,全国还将有超过2亿老年人居家养老,按每100名老年人需要1名养老护理员计算,还将需要超过200万名养老护理员。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提供100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原因何在
“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存在着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福利处副处长张晓峰说。
首先,社会认同度不高。目前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养老护理员还只是“出力气”的工勤技能岗位。
其次,劳动强度大。随着老龄社会的快速发展,失能、失智、瘫痪等老人增多,需要长时间的护理照顾。劳动强度过大,使得人们望而生畏。
再次,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从业人员保障待遇普遍偏低。很多地方养老机构内的养老护理员工资达不到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有的甚至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养老护理员的社会保险等也未完全落实到位。
“更为重要的是,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张晓峰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养老护理员从低到高分为初、中、高、技师4个等级。如果从初级干起,要升到技师一般需要16至17年的时间。“现实中,养老护理员队伍的流动性很大,很少有人能坚持工作10年以上。这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构成影响。”
“养老护理员岗位‘叫好不叫座’,主要原因是待遇问题。如何实现让养老护理员有价值地劳动,体面地劳动,这是我们应该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杨根来说。
如何弥补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张晓峰说。
按照《意见》要求,将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民政部每年都从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拨出1000万元,用于养老机构一线从业人员的免费培训。”民政部人事司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刘建华说。
此外,《意见》还提出,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这就意味着,国家将加大对养老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养老机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是微利企业,单靠企业力量难以为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投入,另一方面又能保证提供优质服务。”张晓峰说。
最为重要的是,《意见》提出,养老机构应当积极改善养老护理员工作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防护,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提高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对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养老服务业对人们的就业吸引力。
“在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方面,今后国家将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刘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