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祖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大楼的七楼会议室里,《经济日报》记者与在英中资银行负责人的座谈持续了近3个小时。银行家们平时工作忙碌,聚在一起十分不易。大家畅所欲言、交流互动、脑力激荡。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自信,而最为感动的是,无论是在伦敦生活了10年以上的银行家,还是刚来不到1年的银行家,大家都表达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强大的祖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中国银行在伦敦已有84年的历史,自然而然是中资银行的“龙头”。方文建在伦敦9年,不仅见证了中银伦敦的迅猛发展,也见证了后来者的赶超。他认为,中资银行之所以在海外有较大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金融业总体发展也很不错,母行的实力持续壮大,在全世界的排名持续上升,资本金、流动性大大增强。“因为有母国母行的强大,中资银行在海外才有更多的机会。”
今年2月从迪拜赴伦敦履职的工商银行田志平对此感同身受。从中东到欧洲,他的体会很深刻:“祖国强大对在海外做银行业务真是大好事!祖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中国经济发展得好,推动了市场对中资银行的认可,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愿意同中国做生意,中资银行的桥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浦发银行的高峡年初来到伦敦,创办浦发银行在海外的第一个办事处。她感到在伦敦办事很顺畅,很多部门、企业都有中国人在,交流也很方便。大家笑称她是在“摘果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资银行逐渐被认可,办事自然容易多了。
……
大家谈兴酣浓,仿佛回到家一样。从会议室窗户往外望,聚集有全世界200多家银行的伦敦金融城尽收眼底。在这个全球金融中心谈笑风生、运筹帷幄,自豪感油然而生。祖国,永远都是最坚强的后盾!
中资银行地位提高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总经理、中国银行(英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方文建
中资银行在海外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种类更加齐全,业务规模呈加速发展态势。二是各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以伦敦为例,目前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部设有经营性机构之外,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也加入进来。三是发展势头良好。比如中资银行在英国工商业界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媒体、民众的关注。
为什么中资银行这几年发展较好?首先离不开祖国作为坚强后盾。中国的世界地位越来越高,经济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金融业竞争力也不断提高,这与许多西方国家经济衰退、金融财政出现危机以及银行业重组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竞争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这既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受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驱动。
这几年,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形势正好与我国相反。当地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支持。中资银行有较好流动性,有充足资本金,可以给当地市场提供支持。比如,在伦敦这个比较开放的市场,从政府、协会、企业,对中资银行总体是欢迎的。此外,伦敦一心想要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它要看得远一点,就必须主动对接好中国的金融机构。如果不顺应这个大趋势,不对中资银行敞开怀抱,就不利于其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不过,中资银行在外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在伦敦这里,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分行、子行的设立问题。目前,在英国的中资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银行一家持有分行牌照。其他的中资金融机构,英国监管方面以欧盟相关规定为理由,不同意设立分行,只允许设立子行。这里的区别是什么呢?简单说,设立子行,总行必须出资本金,实际注资设立一个本地银行。这会带来几方面的影响:一是在当地发展受资本金限制,二是流动性管理受限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对金融机构监管大幅加强和收紧,这让子行业务开展非常不自由,受到好多束缚。此外,子行很难利用母行的实力,因为它是相对独立的。
不久前,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北京表示,英国监管机构将“考虑”中国的银行以其总行分行的形式进入英国市场。从媒体报道看,好像是给予中资银行特殊的照顾和优惠,事实上,这种新机制适用于欧洲以外的所有银行业者,并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金融机构。其实,相对于中国的金融实力和监管能力,英国早应放开分行设立。当然,我们还是欢迎这一表态。毕竟,此举意味着分行的设立往前迈出了一大步,虽然真正落实还需要一定时日。
中资银行在和其他国际大银行的国际竞争中也面临挑战。首先是监管越来越严,成本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束缚发展。在人才方面、签证政策方面,也有一些困难。英国虽然对与中国做生意很重视,但他们的许多机构包括业界似乎还没有作好相应的适应,需要在国民教育方面、人才培养方面作一些调整,才能更容易地和中国人做生意。最近,英国方面开始放松一些签证政策,但主要是旅游签证方面。我们希望,英国能够采取一些务实的措施,调整一些诸如中国留学生工作、外派员工签证等方面的限制。
国际桥梁作用得到发挥
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田志平
我本人是今年刚刚被总行从迪拜调到伦敦工作的。工行是我国第一家进入中东地区经营的中资银行。我个人的经历清晰地表明,这些年,中资银行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进步,也让我们这些在国外开拓业务的人感到非常自豪。
记得国际金融危机前,我们在国外的业务开展并不顺利。比如,当初在迪拜要拜访一些客户,别人对中资银行并不了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让一些国家受到很大冲击。而中国经济却能够独树一帜。当时,迪拜许多石油企业的老板都开始主动转向我们,表示出开展合作的急迫愿望,这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业务机会。目前,我在伦敦的感受也是这样。当地的政府、商届、金融界等,都愿意去找中国因素,愿意进入中国市场。这时候,银行的桥梁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我们既介绍中资企业到伦敦来寻求合作,也介绍英国的大企业到中国寻找机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我深深感到,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祖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强后盾。中资银行也在快速发展中,推动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对中资银行管理能力、风控能力的认可。
伦敦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在金融创新、法律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资银行在很多细分市场上找到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业务发展在未来应该说有比较大的空间。中资银行在国际化发展中需要重点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除了一般的业务问题外,对外派员工的管理使用应该引起总部的重视。一方面,从国内出来的员工要面对融入所在国的文化,要遵守当地的管理、监管等;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母国及总部的管理。这其中,难免会有矛盾之处。比如,在高水平人才招聘和使用方面,国内外就有很大的差别。伦敦市场上并不缺具有全球一流水平的高素质人才,但价格十分昂贵。如果完全按照国内一些银行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规定,那么这样的优秀人才是很难招聘到的。诸如此类,都是我国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为实体经济国际化服务
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丰习来
中资银行在“走出去”过程中纷纷选择英国,是有道理的。中英两国在金融方面互补性很强。英国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却是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外汇交易量占全球40%,而纽约才占到19%。在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大趋势的情况下,伦敦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人民币要在西方主流社会得到认可,英国市场的作用很重要。第一,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如果大宗商品不用人民币结算,那人民币国际化就无从谈起。伦敦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如果将来逐步能用人民币标价的话,人民币国际化会呈现加速发展。第二,英国是英联邦国家的主席,这些国家大多是和中国经济有互补性的国家。如果未来英国认为人民币是一个主权货币,是可兑换货币,将对上述国家发挥很强的影响力。第三,对于离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英国很有经验。上世纪50年代,英国就开始建立欧洲美元市场。这对中国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有很大帮助。英国的贸易量很小,但是外汇量很大,这对中资银行来说也是一个很大机会。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过程将会很漫长,但是,这是中国必须走的一步。对于中英来说是“双赢”。
我国目前实体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要比金融业国际化程度高。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面向国际生产、国际销售、国际配置的阶段。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方面国内金融行业给予的支持还不够。当然,其中有些是国内银行没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因为我们在英国只能获取子行牌照,相应地只有2亿美元资本金,受大额敞口的限制和一些流动性限制,对于中石油等国内一些大企业的金融需求,我们很难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但反过来说,中国的金融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国际化方面潜力很大。实体经济国际化,金融业也必须国际化。日本在国际化进程中就是金融先行。国际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过程需要金融支持,把金融业做强做大,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我们国家的竞争力也才能进一步加强。
破除障碍会发展更快
中国农业银行(英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方 敏
英国金融市场确实很开放,但英国金融业的准入比较困难,申请时间长,进入后经营和管理成本比较高。农行在伦敦是子行模式,独立的董事会、当地的独立董事、当地的合规官等,整套管理非常严格,违规成本非常高。
分行、子行牌照的争论近期比较热烈。从管理上看,子行不能享受母行的信用,融资方面比较困难。子行都有外债。在本地负债很困难的情况下,子行指望母行能多提供些资金支持。但现在这样的制度,限制了中资银行从母行借钱,成为业务发展很大的困难。另外,中资银行在成长中要受两种监管,一是本地监管,二是母行监管。在这个方面,两国的监管方式不一样,相关困难也是需要克服的。
但即便如此,中资银行这几年发展还是较快。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最早出来的中资银行机构,采用的发展模式是用本地钱做本地业务。这几年的情况是,境内企业走出去,境内外联动加强,对于海外银行机构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很好契机。很多海外银行机构成立一两年就可以盈利,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在当地和母国共同支持这方面,需要媒体作适当呼吁,特别是负债依存度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些不必要的技术和制度障碍破除了,中资银行业必然能够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健。
投资机会越来越多
中国交通银行(英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刘 强
交通银行1993年就在伦敦设立了办事处,海外发展遵循着全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不过,由于规模相对比较小,交行在海外的发展主要考虑整体回报率,初期选择重点区域形成网络,主要是在亚太主要城市和金融中心等,首要目的是服务于集团客户在海外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一个海外延伸平台。
中资银行在伦敦有着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伦敦的金融市场有几个特点:一是金融中心以交易型业务为主。交易型业务对于人民币的跨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中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机会。二是伦敦市场是全球主要的银团及债券发行中心,有大量的公司筹集资金,中资银行可以积极参与银团、债券业务。三是中资企业目前在伦敦投资房地产(商业型、住宅型地产等)业务越来越多,伦敦的房地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重量级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比较小。所以,对于中资银行来说,中资房地产企业在伦敦的融资也是一个回报率高、风险可控的业务。四是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量也比较大。中资银行对于中国的情况非常了解,对于风险的接受能力远高于其他海外银行,如果这块业务也被其他国外银行抢走,就说不过去了。
中国金融业实力获认可
中国招商银行伦敦代表处首席代表 潘 康
这些天,大家都在热议英国允许欧盟以外的国家在伦敦或整个英国建立分行的事,也是中资银行在英国努力多年得到的结果。比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相继把欧洲总部设在卢森堡,让英国方面感到了压力。相信英国有关方面也意识到,如果他们继续维持不合理的监管政策,那么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都将受到挑战。
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这件事也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方面,这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另一方面,这是对中国金融业监管水平的认可。发达国家之间的金融监管向来都是相互认可,认可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在这里开分行,把其他国家对母行的监管视同是本国对母行的监管。所以说,允许开设分行这件事意义重大。
纽约华尔街主要服务于美国国内的企业,东京金融中心也是比较“向内”的,相对而言,伦敦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市场。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以伦敦为中心,覆盖欧洲、中东和北非的金融市场,这么大区域里的企业通过伦敦这个市场来融资,有很多的银团发行债券、进行货币交易等,中国金融业不应缺席。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在加快。各家金融机构都要谋划研究怎样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国内的老百姓如何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消费等。
国内金融机构在英发展还面临文化差异。中英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二是企业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银行企业文化与外国是有差异的,在这个交融的过程中,需要“外派干部”把东西方文化衔接好。“外派干部”就成为一个“转换器”,既要让在英国的分支机构符合当地规定,也要符合国内总行的规定,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使双方之间相互尊重。因此,“外派干部”的选用非常重要。
应注重培育国际金融人才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伦敦代表处首席代表 高 峡
浦发行到英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这段时间,我在伦敦工作的第一个感受是,伦敦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我曾经在纽约工作过,比较起来,英国金融行业的包容性、国际化程度要比美国更高一些。比如,任何的中介机构都有中文服务。像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共有2000多人,其中能够讲中文的就有200人,分在各个团队。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房地产中介等各行业,都特别重视中国业务和中国客户。
第二个感受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国际化较快,但金融业国际化慢了半拍,比如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很好,股东因为注重回报,就会说:为什么要跑到国外去发展?又不赚钱,而且国际化战略可能要推进20年才能有效果。所以,在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政府层面到金融机构自身都形成一种共识。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业要加快国际化。现在,中资银行市值很大,但国际上认知度不高,这跟品牌有关系,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行业导向。政府层面要把金融业国际化作为一个战略来积极推进,多一些政策支持和试错空间,多一些鼓励。
第三个感觉是,国内金融业的人才培养要加强。有统计显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排名世界第六位了。但实事求是地讲,与伦敦金融城相比,上海金融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国际化程度、专业能力等,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各家银行应该从机制体制建设方面寻找办法,选取一些有潜质的年轻人前往国际市场锻炼,同时让派出去的人才能够安心工作。这样,人才通道才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