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即将飞向月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30分钟准备!”崇山峻岭间,传来任务指挥员鄢利清沉着响亮的口令。3年前的“嫦娥二号”卫星也是由他下达的点火发射口令。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正静静矗立在二号发射塔架上,箭体上“中国航天”4个大字格外醒目。火箭顶部的整流罩上,“半轮明月,一双足迹”的中国探月工程标志清晰可见。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留下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时至今日,从探月工程启动,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航天器绕月飞行、深空探测等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人一路走来,在太空留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
2007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的首颗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启程奔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再次壮丽腾飞,为我国开展后续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嫦娥三号”探测器即将从这里再次踏上奔月征程。“嫦娥三号”将携带我国第一辆月球车“玉兔”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3大技术创新,首次实现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翻开了我国探月工程发展的崭新篇章。
国防科工局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向记者介绍说,“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主要环节是近月制动、变轨、软着陆和两器分离,其中软着陆即“落月”是最重要的考验。另外,中国探月工程的下一步计划是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记者在发射场区了解到,为了给这位“嫦娥”姑娘提供安全、舒适的“闺房”,今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连续奋战,先后建成了远距离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测控指挥监视可视化系统、通信设备集中网管系统、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完成了包括改造光学仪器、测控设备更新换代、严密组织特燃特气筹措等在内的技术改进达上百项,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的可靠性和整体发射能力。
西昌卫星发射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赵民说,为确保“嫦娥三号”能够完美登月,此次任务首次采用多窗口、窄宽度和高精度入轨发射。发射窗口的选择主要基于地球、太阳、月球3个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发射场天气、探测器轨道等因素。“3天6个发射时间窗口,最宽4分钟,最窄1分钟。按照之前的天气预报,12月1日夜至2日凌晨,西昌的气候符合发射要求。不仅如此,火箭升空后的整个航区的气候都是好的,符合测量要求。”
“5分钟准备!”
燃料加注手们身穿防静电服、手戴棉质手套,熟练而小心地为火箭添加“动力”—温度极低的液氢和液氧均属易燃、易爆、有毒气体。此项工作对加注精度要求非常高,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发射中止。尽管任务艰巨、使命重大,但中心操作手们早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绝活”,保证了历次发射无一失手。
各路人马进入最后临战状态:远控楼内,电测、遥测、外测等系统技术人员,正按规程对火箭作最后的测试检查;指控中心大屏幕上,各类数据、图表频频变化,调度口令声此起彼伏;瞄准间里,科研人员正用瞄准仪密切监测发射架上的一个小窗口,对火箭姿态进行最后的精瞄;场坪四周不远处,消防车、安全保障组随时待命。
塔台上工作人员已经全部撤离,“巨龙”矗立在夜幕中整装待发,等待着一飞冲天。
“1分钟准备!”
“……5、4、3、2、1,点火!”发控台操作手白春波果断地按下红色点火按钮。1时30分,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拔地而起,“隆隆”的怒吼声响彻山谷。
群山颤动,大地轰鸣,长征三号乙火箭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从这里起飞奔向月球。
起飞约10秒后,火箭按程序转弯,向东南方向的夜空飞去,渐渐没入云层。
“发现目标”、“跟踪正常”。指挥控制中心大厅内回荡着来自各个测量站点的报告声。显示屏上,再现着火箭的飞行轨迹,高度、速度、位置、各系统工作状态,飞行实时动画尽收眼底。
2时18分许,器箭分离、太阳能帆板展开的好消息从北京飞控中心传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此次发射任务辛苦工作3个多月的参试人员脸上露出酣畅的笑容。
12月2日是农历十月三十,仰望广袤无垠的太空,我们看不到皎洁的明月。但我们知道,那月上宫阙,正等待着“嫦娥”姑娘“回家”。
担负此次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43年来,承担了83次卫星发射任务,占我国航天发射总数的45%,实现了1997年以来60战全胜的辉煌业绩。
嫦娥探月是中国人延续数千年的梦想。如今,奔月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航天梦连着中国梦,航天梦助推中国梦。不久的将来,中国人还将建成自己的太空站,还将探测火星,进而飞向银河系……向着更高、更远的太空前进吧,中华民族正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